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计算步骤顺序,大体一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计算步骤顺序,大体一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94b574bcd126fff7050b74

其 他 层 中柱 边柱 ?D?

第四步、计算结构自振周期

顶点位移法计算基本周期:(课本P114) T1?1.7?T?T (5-2)

式中,?T——基本周期调整系数,对一般民用框架取0.6。

?T——结构顶点侧向位移,即为把集中在各楼层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视为作用在楼面处的水平力时,按弹性刚度计算得到的结构顶点侧向位移(m)。

?T???i (5-3)

i?1n?i?Vi/?Dik?Vi/Di (5-4)

k?1m式中,Vi——上述水平力作用下第i层的层间剪力,Vi??Gk;

k?in Di——第i层柱的侧移刚度之和(前面已算出)。 第五步、计算多遇地震烈度下的结构弹性地震作用

对满足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的框架结构,可用底部剪力法求解。

FEK??1Geq Fi?GiHiFEK(1??n)

j?GHjj?1n?Fn??nFEK

列表计算:

第六步、多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弹性变形验算 1、层间剪力的计算(课本P119)

9

Vi??Fk (5-12)

k?in2、层间弹性变形计算

?uei?Vi/Di 3、验算?ue?[?e]H是否满足。 列表计算:

层次 层高 距地面 Gi GiHi nGiHi jFi Vi Di ?ue hi 顶层 …

高 Hi ?GHjj?1 第七步、上述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分析(§5-4)

一、求柱端剪力

第i层第k 根柱子的剪力为

Vik?DikDVi?nikVi (5-14) Di?Dirr?1二、柱的上下端弯矩

Mij上?Vij(1?y)h

Mij下?Vij?yh

式中,y——为柱子的反弯点高度比,y?y0?y1?y2?y3

y0——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是各层等高、各跨跨度相等、各层梁和柱线刚度都不改变的多层多跨规则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求得的反弯点高度比,查表得。

y1——上下梁线刚度变化时的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当某柱的上、下梁线刚度不同,柱上、下节点转角不同时,反弯点位置有变化,应将y0加以修正,修正值为y1。

10

y2、y3——上下层高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 框架柱剪力及弯矩计算列表进行: 高 层 层 次 h(m) Vi ?D 左 边 柱 中柱 右边柱 D D/?D Vik K y Mc下 Mc上 同左 同左 做出框架柱剪力及弯矩图。 三、框架梁端的弯矩

根据节点平衡,求梁端弯矩:

对于中柱,左、右梁端弯矩可由上、下柱端弯矩之和按左、右梁的线刚度比例分配 M左b左kb?左(Mc上?Mc下) (5-18) 右kb?kb右kb上下?左(M?M) (5-19) cc右kb?kb M对边柱节点:

右b上下 Mb?Mc (5-20) ?Mc列表计算: 层 边柱处 号 ?Mc Mb右 … 做出框架梁的弯矩图。 四、框架梁端的剪力计算

中 柱 处 ?M c 左右Kb左 Mb Mb ?Kb…. 根据框架梁隔离体土木工,程论文网www.tmgclw.cn的平衡条件,梁端弯矩的代数和除以梁的跨度即可得梁端剪力

lMb?MbrVb? (5-21)

l五、框架柱的轴力计算

对于中柱,每个节点左、右梁端剪力之差即为柱的该层层间轴向力; 对于边柱,节点一侧的梁端剪力即为柱的该层层间轴向力; 从上到下逐层累加层间轴向力,即得柱在相应层得轴力。

11

框架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表:

层 号 l AB跨 l Mbr Vb l MbBC跨 柱轴力 … l Mbr Vb NA NB Mb… … .. … … … … … … … … … 做出框架梁的弯矩、剪力图及柱的轴力图。

第八步、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一、荷载及计算简图 1、横向框架梁上的线荷载(恒载和活荷载分别算) a)楼(屋)面均布荷载传给梁的线荷载(双向板)

5短向分配荷载:aq 823??a??a??长向分配荷载:?1?2??????aq

?2b??2b????? b)梁上的线荷载=梁自重+楼(屋)面均布荷载传给梁的线荷载 做出框架竖向荷载图(有关荷载前面已算出)。 2、各层柱子的集中荷载=自重+梁传来的集中荷载 二、框架弯矩计算 (一)、迭代法(结构力学) (二)、分层法: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采用分层法进行简化计算,此时每层框架连同上下层柱组成基本计算单元,竖向荷载产生的固端弯矩只在本层内进行弯矩分配,单元之间不再传递。梁的弯矩取分配后的数值;柱端弯矩取相邻两层单元对应柱端弯矩之和。

1、求梁的固端弯矩;

2、梁柱的线刚度(前面已算出);

3、分配系数:按与节点连接的各杆的转动刚度比值计算;

4、传递系数:底层柱传递系数为1/2,其余各层柱传递系数为1/3;梁远端固定传递系数为1/2,远端滑动铰支座传递系数为-1。 5、弯矩分配:分配2~3次为宜。

6、节点不平衡弯矩的再分配:由于柱端弯矩按1/3 传递系数传递到远端(底层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