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b2ae57f01dc281e53af074

第六节 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一、引入和确立阶段(1973~1979年) 二、规范和建设阶段(1979~1989年) 三、强化和完善阶段(1989~1998年) 四、提高阶段(1999~2002年) 五、新拓展阶段(2003年至今)

本章要点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总体。环境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和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环境影响既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作用,又要考虑这种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就是评估拟议中一系列开发活动和政策措施的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以达到人类活动和环境相协调,是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是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强制性。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准绳,只有依靠环境标准,才能对环境变化作出定量化的比较和评价,从而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提供科学的依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引入和确立阶段(1973-1979年)、规范和建设阶段(1979-1989年)、强化和完善阶段(1989-1998年)、提高阶段(1999-2002年)、新的拓展阶段(2003年至今)。

本章练习

1.环境具有资源性和价值性。环境的这两个基本特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试论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功能的体现。

3.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何意义? 4.试论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5.什么是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在环境保护中起什么作用?

6.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怎样划分的?试论述各级各类环境标准的关系。 答案提示:

1.(1)资源性: 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环境系统是环境资源的总和。包括:

物质性资源 :指生物、矿产、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狭义的资源范畴。

非物质性资源:指环境所处状态。不同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会提供不同的条件。环境状态的有用性也体现了环境的资源性。

(2)价值性:“环境价值”是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或素质)的期望程度、效用要求、重视或重要程度的观念。环境质量指环境系统内部结构和外部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性。以这种观点来看,环境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环境无疑具有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判断、预测、选择和导向四种基本功能。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用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是必须遵守的制度。它提供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具有强制性,即强制性地实施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决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分类管理;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5.定义:环境标准是指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作用:(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和环境计划的主要依据;(2)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准绳;(3)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4)环境标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6. 环境标准按控制对象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其他环境标准只有国家标准。

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质量标难是制定污染物徘放标准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中的指导性标准,是制定其他各种环境标准的总原则、程序和方法。向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难样品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难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技术根据和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 学习重点

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

2.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及主要内容 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及主要内容 4.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原则和编制要点 学习难点

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其程序可分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经常用流程图来表示。前者主要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与管理,后者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进程。

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相关性原则 4.主导性原则 5.等衡性原则 6.动态性原则 7.随机性原则 8.社会经济性原则 9.公众参与原则

上述原则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一、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凡新建或扩建工程,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类管理名录”确定应编制环境影响

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或以往尚未有过的。这类项目需要编写全面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2)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产生有限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较小的或者减缓影响的补救措施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规定控制或补救措施可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这类项目可直接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其中个别环境要素或污染因子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可附单项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3)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分类原则确定评价类别,如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则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来承担。

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监督管理 1.评价单位资格考核与人员培训 2.评价大纲的审查 3.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 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

各级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审批环境报告书时应贯彻下述原则: ①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②审查该项目是否贯彻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淀开发谁保护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③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肢规划; ④审查该项目的技术政策与装备政策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⑤审查该项目环评过程中是否贯彻了“在污染控制上从单‘浓度控制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在污染治理上,从单纯的末端治理逐步过渡到对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在城市污染治理上,要把单一污染源治理与集中治理或综合整治结合起来”。

重点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是否符合区域发展规划与环境功能规划;

是否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是否采用最佳可行技术控制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