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说课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8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说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d327a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1

5、拓展延伸:0.3的倒数是多少?1(五)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2的倒数是多少?(并概括求小数和假分数的方法) 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设计意图: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六)布置作业(另外设计)

(七)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求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 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结语:以上就是我对倒数的认识内容的说课,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各位评委和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

5

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 8/3÷4=( ) 8/3÷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尝试列式; ○2组织折纸实验;

: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4/5÷2= 4÷2/5=2/5 大部分是竖着对折,将4/5这一部分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是这张纸的2/5,想当然的计算出结果;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但也

有大部分学生说不出算法。

方法B.4/5÷2=4/5×1/2=2/5 将长方形纸横着折,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极少学生能说出用/5× 1/2=2/5,就是求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

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折纸实验,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 ;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每份有()个()/() 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最后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展示平均分的 过程,再在黑板上板书 计算过程。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A。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 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 通过这个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 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横着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占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就是求出五分之 四的二分之一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五分之四乘二分之一,就可得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第二步:教学4/5÷3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概括两种方法,再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问 学生把一张纸的五分之四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得到算式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 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6 2为什么不选A 这 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 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

第三步:拓展,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 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 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 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 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 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观察: 算式(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形式上 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 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 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 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 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归纳: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除转化成乘,整数转化成几分之一。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形式训练。 这样的图式训练对正确掌握分数除法的一般化算法是7/15÷4=7/15×( ) 很有效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5/16÷6=5/16 1/8 图式的强化将促使学生在理解算法时有一个直观的支撑,3/10÷5=( ) ( ) 这样的理解也就愈深刻。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 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比的应用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52页例2和例3——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

7

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将例2和例3放在一节课,主要是为了形成知识的层次和渐进,以利于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让学生坚定对知识的感知结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为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重难点

重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难点:让学生知道“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自学——比较——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复习引入,指导自学,分析比较,实际应用等教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程序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决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决怎么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要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而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即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部分

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