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d4b20d76c66137ee06192c

合肥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共建、科教信息资源的合作共建共享,构建统一市场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发展的整体优势,增强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力。

振兴皖北经济。皖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31%,安徽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皖北经济的跨越。要以“两淮一蚌”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淮河治理力度,紧紧围绕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煤电化、盐化一体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和基于文化的旅游产业,把高科技引入资源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加强跨区域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经济的优化布局和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经济圈、沿淮城市群的互动发展、协同推进。 4.进一步拓宽对外通道,推动全方位开放

提升东向发展层次。以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拓宽东向通道,加快市场融合、标准对接、政策对接、体制接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以开放推动合作,以合作促进开放。 继续拓展向外通道。皖西地区以高铁建设为依托,加大向湖北的合作、开放力度;以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为契机,皖北地区尤其是淮北、宿州要加速融入江苏沿海经济区域,重点要打通淮河出海通道,构造通往江苏沿海区域的大通道。黄山在加大东向发展的同时,积极向西开放,加强与赣中地区旅游合作,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旅游圈。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着力引进具有集聚效应、高技术含量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项目,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大高技术含量的设备进口。同时,鼓励、促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经营。

5.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坚实的发展平台

加强和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在继续拓展东向大通道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皖北通往江苏沿海经济区的通道,拓展皖西地区通往武汉城市圈的连接通道,黄山地区通往赣、浙西通道。

进一步加大高速公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大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力度,形成以京沪通道、京九通道、沪汉蓉通道、陇海通道、沿江铁路通道为主骨架的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铁路运输体系;继续推进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九华山国际机场、黄山机场改扩建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长江、内河的干支流航道整治力度,特别要推进淮河的航道整治,实现淮河至盐河入海通道无缝对接,打通皖北直接入海通道。同时加强沿江和沿淮港口群建设,重点推进芜湖、马鞍山、安庆、合肥、蚌埠5个国家级港口建设。

加强完善水利支撑体系。以增加水的供给能力、强化防洪能力和排涝能力为重点,继续推进防洪保安工程、城乡节水工程、蓄洪区调整与改造工程。加强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整治,完成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改造,重点推进引江济巢工程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加强宽频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重点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

6.深入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向下放权,增强地方发展活力。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确立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企业间重组力度,推动大企业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展合资合作。在一般竞争领域,鼓励国有资本退出控股地位。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支持非公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深入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重点推进水、电、气、油、煤等领域的改革。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推进收入分配领域改革。 7.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和着力点。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型、资源加工型、主导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围绕为农业和农村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建立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一是建立城乡统筹的财政和公共服务制度,逐步为农村提供城乡统筹的、公平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形成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自由流动就业制度。三是加快改革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着力提高畜牧水产业比重,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任务。二是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支持和发展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按照城镇建设的理念,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8.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继续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进一步完善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大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企业、园区、城市、农村试点;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建立特定领域废旧物资回收拆解收费制度。

全面厉行资源节约。建立水资源综合调度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建立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的新机制,重点推进高耗能产业降低能耗物耗;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广先进技术工艺,提高回采率。

加强“生态安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保护,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的防治力度,重点推进环保技术和环保设备的使用。 9.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安徽

积极鼓励创业、努力扩大就业。加大金融财政政策对民众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完善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技能的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能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进一步扩大社会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增强保障能力的要求,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体系。大

力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继续推进新医保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