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及解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习题及解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e1b914b9f3f90f77c61ba7

六、简答题 1. 答:

(1)反应必须定量完成; (2)反应速度尽可能要快; (3)能用较简单方法确定终点。 2.答:

(1)在一定介质条件下氧化态和还原态总浓度都为1mol/L或二者浓度比值为1时,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后的实际电位。 (2) E= E+ RT/ NF(lnγOxαRed/γRedαOx)

(3)实际上,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影响不能忽视;另外,当溶液组成改变时,电对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存在形式也改变,引起电极电位的变化,计算结果发生较大差距。 3. 答: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K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 4. 答:

(1)浓度、温度、催化剂、诱导反应。

(2)增加反应物浓度、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诱导反应。 5. 答:

(1)两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相差较大,滴定突跃范围较长;反之,则较短。 (2) E = (n1E6.答:

(1)电位法、指示剂法 (2)变色原理:

氧化还原指示剂是具有氧化还原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态、还原态有不同颜色。酸碱指示剂是有机的弱酸或弱碱,发生酸碱反应,酸式和碱式有不同颜色。 选择原则:

氧化还原指示剂的条件电位尽量与反应的化学计量点的电位相一致;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在滴定突跃范围之内。 7. 答:

(1)为使反应顺利进行,使全部被测组分转变为适宜滴定的价态的物质。

(2)定量、快速;过剩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必须易于完全除去;氧化还原反应选择性好、干扰少。 8.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较复杂,副反应多,因此与化学计量有关的问题更复杂。 (2)氧化还原反应比其它所有类型的反应速度都慢。

(3)氧化还原滴定可以用氧化剂作滴定剂,也可用还原剂作滴定剂。因此有多种方法。

θˊ

θˊ

1+ n2 E2)/( n1 + n2)

θˊ

θ

(4)氧化还原滴定法主要用来测定氧化剂或还原剂,也可以用来测定不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金属离子或阴离子,所以应用范围较广。 9.答:

(1)离子强度的影响(2)生成沉淀的影响

(3)形成配合物的影响(4)溶液的酸度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10.答:这类指示剂本身是氧化剂或还原剂,它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的颜色。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由氧化态转为还原态,或由还原态转为氧化态时,溶液颜色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指示滴定终点。

11.答:(1)过量的MnO4可以用亚硝酸盐将它还原,而多余的亚硝酸盐用尿素使之分解除去。 2MnO4+5NO2-+6H→2Mn+5NO3-+3H2O 2NO+CO(NH2)2+2H→2 N2↑+CO2↑+3H2O (2)过量的(NH4)2S2O8可用煮沸的方法除去,其反应为 2 S2O8+2H2O→4HSO4+O2

(3)过量的SnCl2加入HgCl2除去。SnCl2 +2HgCl2== SnCl4+Hg2Cl2↓ 12.答:

(1)是降低Fe/Fe电对的电极电位,使滴定突跃范围增大让二苯胺磺酸钠变色点的电位落在滴定突跃范围之内。

(2)是使滴定反应的产物生成无色的Fe(HPO4),消除Fe离子黄色的干扰,有利于滴定终点的观察。

13.答:直接碘量法用淀粉指示液指示终点时,应在滴定开始时加入。终点时,溶液由无色突变为蓝色。间接碘量法用淀粉指示液指示终点时,应等滴至I2的黄色很浅时再加入淀粉指示液(若过早加入淀粉,它与I2形成的蓝色配合物会吸留部分I2,往往易使终点提前且不明显)。终点时,溶液由蓝色转无色。 14答:

(1)温度 Na2C2O4溶液加热至70~85℃再进行滴定。不能使温度超过90℃,

(2)酸度 溶液应保持足够大的酸度,一般控制酸度为0.5~1mol/L。如果酸度不足,易生成MnO2沉淀,酸度过高则又会使H2C2O4分解。

(3)滴定速度 MnO4与C2O42-的反应开始时速度很慢,当有Mn离子生成之后,反应速度逐渐加快。

(4)滴定终点 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粉红色30s不褪色即为终点。放置时间过长,空气中还原性物质能使高锰酸钾还原而褪色。 15. 答:(1)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 (2)高锰酸钾法:

①原理:MnO4 + 5e + 8H === Mn + 4H2O

+2+

2-+

2--

3+2+

2-3+

2+

+2+

②特点:以高锰酸钾作为标准溶液;反应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采用自身指示剂;氧化能力强;高锰酸钾见光易分解;干扰多选择性较差。 重铬酸钾法:

①原理:Cr2O72- + 6e + 14H === 2Cr + 7H2O

②特点:以重铬酸钾作为标准溶液;反应再强酸性条件下进行;重铬酸钾为强氧化剂、稳定、易提纯;直接配制标准溶液;采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碘量法

①原理:依靠I2的氧化性或I的还原性

②特点:直接碘法只能在酸性条件下定量测定少数还原能力强而不受H+浓度影响的物质;间接碘法应控制溶液酸度、防止I2的挥发和I的氧化(空气中的氧气);使用淀粉指示剂;采用碘和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七、计算题

1.解:(1)c(KMnO4)= 1.158/(158.0×0.1) = 0.07329mol/L (2)c(K2Cr2O7)= 0.490/(294.2×0.1) = 0.01666mol/L

2. 解: T(CaO/KMnO4)=2/5×0.004000×1.00×10×56.08 = 0.0005608g/mL T(CaCO3/KMnO4)=2/5×0.004000×1.00×10×100.09 = 0.001001g/mL

3. 解:MnO2%=0.4020-(5/2)×0.02000×21.00×10×134.0×86.94/(1.000×134.0) ×100% = 17.39%

4. 解:Fe2O3% =(3×0.008400×26.78×10×159.69/0.2000) ×100% = 53.88% 5. 解: c(Na2S2O3)= 6×0.3567/[214.00×24.98×10(100/25.00)] = 0.1001mol/L 6. 解:cNa2S2O3)= 6×0.004175/(167.01×1×10) = 0.1500mol/L Cu% =(0.1500×20.00×10×63.55/0.6000)×100% = 31.78%

7.解:ω(FeCl36H2O)= (0.1000×18.17×10×270.3/0.5000)×100% = 98.23% 8. 解:ω(Sb2O3)=(1/2×0.02500×20.00×10×339.7/0.1000) ×100% = 84.92% 9. 解:m(H2CrO4)=1/3×0.1000×40.00×10×118.02 = 0.1573g m(HCl)= ( 0.2000×40.00×10 -2×0.1573/118.02) ×36.45 = 0.1945g c(HCl)= 0.1945/(36.45×25.00×10) = 0.2134mol/L c(H2CrO4)= 0.1573/(118.02×25.00×10)= 0.05332mol/L 10.解:c(I2)= (2×0.4123)/(197.84×40.28×10)= 0.1035mol/L

ω(N2H4)=(1/2×0.1035×42.41×10×32.05×1000)/(1.4286×50)×100%= 98.45% 11. 解: 与PbO和PbO2反应的H2C2O4的物质的量为: n1 = [0.1250×10.00-(5/2)×0.02000×5.00]×10 = 0.00100mol PbC2O4↓溶解后产生的C2O4的物质的量为: n2 = (5/2)×0.02000×0.01500 = 0.00075mol

2--3

-3

-3

-3

-3

-3

-3-3-3

2+

-3

-3

-3

-3

-3

-3

-3

--

+3+

列方程组:

n1 = n(PbO) + 2n(PbO2) = 0.00100 (1) n2 = n(PbO) + n(PbO2) = 0.00075 (2) 由(1) (2)解得: n(PbO) = 0.00050mol n(PbO2) = 0.00025mol

ω(PbO)= (0.00050×223.19/0.6170) ×100% = 18.09% ω(PbO2)= (0.00025×239.19/0.6170) ×100% = 9.69%

12. 解: C6H5OH % ={[0.05000×12.50×10(1/6)×0.05003×14.96×10] ×94.11/0.2500}×100% =18.83%

13.解:丙酮% ={1/3[0.05000×50.00-(1/2)×0.1000×10.00]×10×58.08/0.1000}×100% = 38.72% 14.解: (1)

-3

-3

-3

(2)

(3)

(4)

(5)

15.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