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品尝语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咬文嚼字 品尝语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e44fd10912a2161579296a

咬文嚼字 品尝语文

内容提要:小学生读课文往往只看内容和情节,很少去推敲语言文字,为了提高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读书习惯,需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关键字:比较 剥笋 深究 上下关联

当前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重视思想内容的分析,轻视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将得不到切实的提高。我以为咬文嚼字是克服这一弊端的切实有效的办法。

咬文嚼字就是在阅读课文时咬嚼语言文字,品味出语言文字内含的“滋味”。如何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呢?下面介绍几种自己在实践中使用过的方法,以期得到同仁的指教。

一、比较法

每一位作者在写文章时都十分讲究遣词造句,力争使每一个词都用得准确传神。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我们读者理所当然地要咬文嚼字。

比较法就是围绕课文中的词或句,拿与之相近的词或句式来比较,品味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护士在后面托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作者为什么用“责怪”,而不用“责备”或“埋怨”呢?用“责怪”好在哪里呢?这里值得我们推敲。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1、“责怪”是什么意思?(责备、埋怨)2、护士责怪什么?(护士责怪“我”抱母亲时用劲过猛)3、这里能不能用“责备”、“埋怨”呢?为什么呢?(不能。如果护士责备作者,就不符合她的身份,因为毕竟他们素不相识,她不能责备人家。但是如果仅仅埋怨他,又不足以表达护士对母亲那种关心,那种关爱)这就是我们祖国的语言,说话、写文章要推敲,用词要准确。

俗语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效方法。它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一个字、一个词可以比较,如《爱如茉莉》中写初升的阳光为什么用了个“探”字,而不用“照”、“射”呢?一个词组、一个句式也可比较,如《第一次抱母亲》中“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不用“每个

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能比较,如《西湖》中“在这如画 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句子最后为什么不用问号而用感叹号呢?等等。

二、剥笋法

所谓剥笋法,就是教师从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切入,然后有步骤地层层展开,逐步深入,直至最后达到教学要求或揭示课文主旨。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内在联系紧密但又比较复杂的词句或段篇。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我是这样层层剥笋的:1、“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2、母亲是怎样翻山越岭的?3、母亲仅仅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座座岭吗?4、在你眼中,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综观以上简略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层层剥笋法有以下几点好处:1、紧扣语言文字,把语文课真正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2、教学思路清晰明朗,一步一步,逐层深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剥笋法不失为一种扎实、朴实、切实的语言训练好方法。

三、深究法

深究法也可称“提问法”,这类方法适合于那些内涵比较深刻丰富的词句。所谓深究,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词句内涵的思想感情。

例如,《姥姥的剪纸》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我紧扣一个“神”字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细细把玩,很有味道。一问:这儿“神”字是什么意思?让你想到哪些词?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展开联想的翅膀,有的想到“神工鬼斧”,有的想到“出神入化”,至此,姥姥剪纸的神工、神情、神味已经慢慢漫开。二问:怎么“神”?读读邻居的话,用几个成语来说,就是姥姥的剪纸——这第二问,让学生从“神”走向邻居的语言,然后学生再用已有的成语提炼语言之神韵,于是乎“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汩汩清泉一般流淌出来。三问:这些成语说得都对,但邻居夸张的说法最有味道、最“神”那就是——这第三问,引导学生品味乡邻俗语,正是这民间俗语,更生动、更形象、更有味道!走向民间,亲近民间,学习民间,这才是我们学习语言应有的姿态。

四、上下关联法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切不可断章取义,要善于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把上下文对照起来思考。上下关联法就是运用整体的观念来指导学生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咬嚼文字,体会情感,领悟思想。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一句,既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也是深入感悟的难点。教学时先紧扣“苦”字,让学生带着“说说李时珍苦在哪里”的悬念,反复咀嚼课文1-7自然段。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导读吟诵,在诵读中启发学生找出李时珍不畏辛劳,数月“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察访药材的具体表现。接着,从李时珍徒步行走好几个月、住破庙、喝泉水、啃干粮等方面,去感受他不顾年岁大、常年奔波察访药材的行之苦、食之苦和住之苦;再通过联想对比,领会他所吃的苦非一般人所能忍受,从中感受“苦”之深。

在学生通过上述环节已有所体验后,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8-13自然段,进一步思考作者不惜以大量笔墨勾描李时珍熬夜记载白天察访所得、亲自品尝药草的原因,并引导学生透过老师补充的《李时珍》影像资料,了解李时珍白天翻山越岭找寻药材,深夜在破庙中借月色记录药物药性的感人情景,深入感受他除了衣食住行辛苦,工作也非常辛劳,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草药,让学生从“苦”字中领会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老师追问:工作、生活如此之苦,为什么李时珍还说“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而感悟李时珍为民造福,甘愿吃苦的崇高境界,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丰满起来,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以上的体悟过程把文本前后自然段巧妙串联、有机整合,让学生从李时珍生活之苦到工作之苦逐层感受,从外在的“苦”到人物内心的高尚逐渐深入,行之有效地加深感悟。

以上介绍的四种咬文嚼字的方法,当然不仅仅是这么四种,还可能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咬文嚼字并不是课文之中所有的语句都去咬嚼一番,而应该选择那些重点的词句或内含深刻的词句。让我们走进语言的丛林,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品尝语文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