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课时跟踪检测七 含答案 精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课时跟踪检测七 含答案 精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edb16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2e

课时跟踪检测(七) (时间:30分钟 满分:23分)

一、新闻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到的新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头表示,“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载课件,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学生携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的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毕竟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用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用于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触到互联网的学生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琼说,“不能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摘自 2015年5月4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另外,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摘自 2015年6月9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面对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会将德、智、体、美的育人工作融入其中,给孩子以美德、艺术等层面的熏陶感染。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若在没有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熏陶下独自面对开放的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如何保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外事问百度,内事也问百度”,如此一来,学习者几乎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任何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然而,长此以往,凡事一“搜”了事,真的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和学习者本身的智力发展吗?长期运用各种互联网设备辅助学习,网络游戏逐渐替代了日常的线下游戏,对学习者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如何

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培养意志力?“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方便快捷,但是他们与学习伙伴日渐疏远,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真正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学习者的艺术教育何来灵感呢?

互联网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学习的广度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涉猎学习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然而,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却严重碎片化,学习者会利用乘坐公交车、课间休息、睡前十分钟等等的零碎时间,学习了解一些零碎知识。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一目十行而不加以思考;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建立,从而使学习者学习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点,而难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如此,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保证。

互联网下的教育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在不断融合,知识不断更新拓展,知识的复杂度加强,信息以指数式增长,可用的资源虽丰富却也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学习大量新知识?如何应对指数式增长的信息?如何选择自己需求的资源?这对传统学习环境下成长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不足的学习者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摘自 2015年6月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很多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电脑,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教育”的真正的基层推广。

B.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依靠互联网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积极营建新的教育生态。

C.低龄学习者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应该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熏陶下面对开放的互联网信息,以保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

D.互联网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人们可以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但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

解析:选D 原文是说“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没有“学习内容的碎片化”。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在西北偏远学校和中东部地区的基层学校,互联网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B.材料一从记者的视角,通过语言描写,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C.“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可低估,它能摧毁传统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传统的学校将不断减少、萎缩。

D.“互联网+”能极大地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让人们有可能跨区域、跨

行业、跨时间地合作研究,加速研究水平的提升。

E.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交互在知识和信息层面,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解析:选BD A项,以偏概全,原文说的只是说话者自己所在学校的情况,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传统的学校将不断减少、萎缩”推断错误,无中生有;E项,“师生之间的交互在知识和信息层面”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师生“更多”“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

3.面对“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与应对策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互联网+教育”将影响、改变学校教育,抓住机遇,顺应潮流是必然选择;②面临“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扬长避短,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③要跟上时代潮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④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我们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二、新闻实践(11分)

4.阅读下面的消息,用一个长单句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3分)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 乐毅 周治涛) 中国医学经典巨著《本草纲目》,在刊行400多年后首次全面修订,目前初稿已经完成,暂定名《新编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湖北的骄傲和瑰宝。此次修订工作由湖北本土专家领衔发起,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王平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分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会副主委詹亚华教授共同担任主编,国内34家单位的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学、农学、化学、社会学、古汉语文学等方面的近百名专家、博士参与编写。

昨日,本报邀请王平教授和詹亚华教授对《新编本草纲目》进行了独家解读。他们说,该书近500万字,在保留《本草纲目》原文及框架的基础上,修正、弥补了其中的一些谬误和瑕疵,同时增加了大量中医药最新进展方面的内容,通俗易懂,更加翔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草纲目》在刊行400多年后由湖北专家领衔首次全面修订。 5.阅读下列文字,回答相关问题。(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