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 劳动就业法律问题题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华理 劳动就业法律问题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b5248e45a8102d277a22f0e

第一章 劳动关系概述

1.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 )。 A.工作 B.生活 C.劳动 D.生产 答案:C

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B.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C.劳动法的劳动,是指一切劳动 D.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 答案:C

3.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 )小时的用工形式。

A.4;36 B.4;24 C.8;24 答案:B 4.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 )订立口头协议。 A.A.可以 B.不可以 C.必须 答案:A

5.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 )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A.一个 B.一个或一个以上 C.至少二个以上 答案.B 6、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 )。 A、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答案:C

7、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 )。

A、按最低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按月支付工资 B、向劳动者发放生活补助

C、按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按月支付工资 答案:A

8、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终止时,( )。 A、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B、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C、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答案:B

9、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 )。

A、三十日 B、十日 C、十五日 答案:C

10、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 )。

A、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B、不承担责任 C、承担部分责任 答案:A

11.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 )。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D.劳动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 答案:C

12、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劳动法律事实是() A、合法行为 B、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C、行为与事件 D、事件 答案:C

13.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 )。 A.用人单位 B.事业单位 C.企业 D.团体 答案:A

14 、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人员有( )

A、医务人员 B、锅炉工 C、厨师 D、推销人员 答案:D

15.( )是劳动权的核心。

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 B.就业权和择业权

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 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 答案:B

16.对企业富余职工实行下岗而不是直接辞退的做法,属于( )劳动者权益。 A.偏重保护 B.优先保护 C.平等保护 D.全面保护 答案:B

17.“安全重于生产”所体现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为( )。 A.全面保护 B.绝对保护 C.优先保护 D.偏重保护 答案:C

18.对劳动者提供最低限度的保护,体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的( )。 A.平等保护 B.全面保护 C.基本保护 D.优先保护 答案:C

19.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问关于劳动关系、( )的争议,在多数情况下,劳动争议是针对狭义而言。

A.劳动合同 B.行政关系 C.劳动报酬 D.劳动权利与义务 答案:D .

20.( )包括工作时问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答案:B

21.( )不是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方面的内容。

A.纠正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和现象 B.检查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情况

C.检杏企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D.调查和解决企业T资差距问题 答案:D

22.对劳动法的阐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 B.它与民法关系密切,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 C.所有与劳动者有关的社会关系都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D.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答案:C

23.下列对劳动法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体现了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基本原则 C.它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合理化为宗旨

D.所有与劳动者有关的社会关系都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答案:D

24.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 )。

A.工会代表与用人单位 B.工会与用人单位 C.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 D.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答案:D

25.下列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

A.劳动合同 B.劳动者 C.劳动力 D.工作时间 答案:D

26.(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合同关系 C.劳动行政关系 D.劳动雇佣关系 答案:A

27.( )是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法律渊源 D.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答案:A

28.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 )。

A.劳动法律事件 B.劳动法律关系 C.劳动法律效力 D.劳动法律后果 答案:A

29.(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答案:A

30.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劳动纪律特征的是( )。 A: 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

B: 劳动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 C: 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 D: 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答案:D

31·所谓 ( )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利、法定 权利和约定权益。

A·基本保护 B.优先保护 C·全面保护 D·部分保护 答案:C

32·( )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答案:B

33·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 ( )为其条件。 A·合并 B·具备 C·分离 D·完整 答案:C

34·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 )。 A·法律原则 B·国家意志 C·劳动权利 D·法律渊源 答案:B

35·( )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A·法律文本 B·双方当事人 C·劳动合同 D·法律渊源 答案:C

36·( )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 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答案:B

37·( )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答案:C

38,( )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A·劳动法律原则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关系 答案:D

39,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 ( ),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A.劳动关系 B.法律关系 C.劳动合同 D.双务关系 答案:D 40·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依据劳动法律关系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活动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

A. 主体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答案:A

41·劳动法律关系的 ( )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 A 原则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答案:C

42·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A·原则 B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