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b79e4ec172ded630b1cb6c3

有淀粉酶的动物可继续消化淀粉。唾液中不含淀粉酶的动物,胃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甚微。在胃内酸性条件下,仅有部分淀粉和半纤维素能被酸解。非反刍草食动物如马,由于饲料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靠近贲门区,饲料本身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酶或细菌产生的酶对淀粉有一定的消化。③十二指肠是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饲料在十二指肠与胰液、肠液、胆汁混合。胰淀粉酶继续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成为糊精、麦芽糖、和异麦芽糖,然后由肠粘膜产生的二糖酶彻底分解成单糖(葡萄糖)而被吸收。④正常情况下,回肠中乳酸菌发酵不影响酶的活性,病理条件下,可能因发酵增加,pH值下降,影响酶的作用。

(2)进入消化道后段(回肠末端以后)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多糖为主,由微生物发酵分解。单胃动物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消化,主要依赖于盲肠和结肠中微生物消化的作用。单胃草食性动物(如马、兔)的盲肠比较发达,其中的细菌区系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家禽消化道存在的酶类与哺乳动物大致相同,只是缺少乳糖酶;故乳糖不能在家禽消化道中水解。家禽的盲肠借助于细菌的作用也消化少量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但其消化率一般较低。

(3)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进行,以单糖形式经主动载体转运通过小肠壁吸收。随食糜向回肠移动,吸收率逐渐下降。

(4)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及消化产物的吸收部位在小肠。

2. 试述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特点。

答:(1)反刍动物的瘤胃是消化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粗纤维的主要场所,每天消化的量占总采食量的50%~55%。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反刍动物采食后,粗纤维在口腔中不发生消化,进入瘤胃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为瘤胃细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分解为低级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等),它们能被动物吸收利用,氧化供能、合成乳脂及糖的原料等。

碳水化合物中的淀粉等在反刍动物口腔几乎不被消化,进入瘤胃后,淀粉、单糖和双糖受细菌作用,发酵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与二氧化碳,参与代谢。未被消化的淀粉与糖转移至小肠,在小肠中受胰淀粉酶等的作用,变为麦芽糖,最后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被吸收利用。小肠内未被消化的淀粉进入结肠与盲肠,受菌体作用,生产挥发性脂肪酸。

(2)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的特点:以粗纤维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VFA)、以VFA的形式被动物吸收、代谢为主,这是在瘤胃和大肠中细菌发酵作用下完成的,而以葡萄糖代谢为辅,是在小肠中酶的作用下进行的。可见,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纤维。 3. 简述饲料纤维类物质在单胃动物中的营养作用及影响其利用的主

要因素。

答题要点:(1)营养作用:①维持肠胃正常蠕动;②提供能量;③饲粮纤维的代谢效应,它可刺激胃液、胆汁、胰液分泌;④解毒作用;⑤改善胴体品质;⑥刺激胃肠道发育。

(2)主要因素 单胃动物对纤维的利用程度因纤维来源、木质化程度和加工程度不同而变化很大。对纤维的利用也受饲粮的物理和化学组成、饲喂水平、对纤维源的适应性及个体的影响,纤维的消化率变动很大。此外影响单胃动物饲粮纤维利用的因素还有:①纤维类物质的来源和含量;②年龄和体重,母猪具有较高的纤维消化能力;③环境温度。

4. 简述饲料纤维类物质在反刍动物中的营养作用及影响其利用的主

要因素。

答题要点:(1)纤维类物质是反刍动物的必需营养素,它可以①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动物的健康;②维持动物正常的生产性能;③为动物提供能源。

(2)主要影响因素:①日粮中蛋白质水平的影响;②饲料中纤维类物质含量的影响;③矿物质添加剂的影响;④饲加工调制的影响。

三、思考与练习

1.填空题

(1)纤维素被细菌酵解为 ,才能参与动物体 。 (2)单胃家畜对营养性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部位主要是从 到 。

(3)猪能很好的利用碳水化合物中的 ,而不能大量利用 。

(4)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粗纤维的消化场所主要是 ,每天消化的量占总采食碳水化合物的50%~55%。

(5)单胃动物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消化,主要依赖于 中微生物消化的作用。

(6)挥发性脂肪酸(VFA)指的是 、 、 。 2.简答题

(1)简述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2)简述动物对饲料纤维类物质的利用。 (3)简述影响粗纤维消化率的因素。

(4)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特点。

五、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 1. 填空题:

(1) 挥发性脂肪酸;供能和合成氨基酸; (2) 口腔 回肠

(3) 无氮浸出物 粗纤维 (4) 瘤胃 (5) 回肠

(6) 乙酸 丙酸 丁酸 2. 简答题

(参考例题与分析及教材)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一、内容提要及学习要求

1. 内容提要

(1)脂类的组成、分类、主要性质和营养生理作用;

(2)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及其特点;

(3)脂类在动物体内的转运,动物体脂和乳脂的合成以及饲料脂类对动物产品的影响; (4)必需脂肪酸营养及富含必需脂肪酸的动物产品的开发研究进展。 (5)动物脂肪蓄积及其控制。

2. 学习要求

(1)掌握脂类的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2)掌握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和特点; (3)了解掌握动物体脂和乳脂的合成途径,饲料脂类对动物产品的影响;

(4)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生理功能,了解富含必需脂肪酸的动物产品的开发研究进展。

(5)掌握饲料脂类与动物脂肪特性、畜禽体脂肪蓄积及其营养控制措施。

二、难点和重点 1.难点

(1)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和特点; (2)脂类在动物体内的转运、体脂和乳脂的合成途径。 (3)畜禽体脂肪蓄积及其营养控制措施。 2. 重点

(1)脂类的主要性质、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饲料脂类对动物产品的影响;

(3)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及其营养生理功能。

三、例题与分析

举例:简述单胃家畜和反刍家畜对脂类的消化特点。 分析:反刍家畜与单胃家畜之间脂类消化的不同,在于瘤胃消化的不同,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代谢。 对于单胃家畜,脂肪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经小肠的相应的酶作用下水解。

胰脂酶

真脂肪 甘油+脂肪酸

磷脂酶

磷脂 甘油+脂肪酸+磷酸+含氮有机物

固醇酯水解酶

固醇酯 固醇+脂肪酸

而对于反刍家畜,瘤胃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经瘤胃微生物消化后,饲粮脂类的质和量发生明显变化:第一,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会氢化为饱和脂肪酸;第二,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第三,中性脂肪酸、磷脂类和甘油变成了挥发性脂肪酸;第四,微生物能将丙酸合成奇数碳链脂肪酸。

脂类在小肠内的消化,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也有所部不同(详见教材)。

四、思考与练习 1.简述脂类的种类及特性。

2.浅谈饲料脂肪对动物产品的影响。

3.何谓必需脂肪酸?简述必需脂肪酸的来源、缺乏症。

4.简述动物饲粮中添加脂肪的效果及其在饲料工业和动物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答:

(1)脂类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真脂肪和类脂两大类。 (2)脂肪的特性有水解作用、氧化酸败作用、抗氧化作用、氢化作用。

2.答:

(1)对肉中脂肪含量的影响 饲粮添加脂肪会使背膘增厚,但也有人认为在连续给予不饱和脂肪酸时,动物体内脂肪合成的数量会受抑制,提高瘦肉率;

(2)对脂肪品质的影响 肉中脂肪的硬度主要由所含的脂肪酸决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脂肪的硬度就越低;

(3)对蛋品质的影响;饲粮中添加油脂可提高蛋黄的颜色,特别是在饲粮色素含量低时,效果更明显;

(4)对乳品质的影响 正常饲粮脂肪含量对乳脂肪影响较小。但在增加饲粮脂肪的情况下,可能对乳脂肪产生比较明显影响。例如在泌乳期母猪饲料添加大量油脂(10%以上),并于分娩前一周开始给饲,可改善初乳成分,增加初乳的乳脂率及泌乳量。

3.答:所谓必需脂肪酸(EFA),是指对维持动物正常组织细胞结构和生理机能所必需,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仅能由特定前体物形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一些具有特定分子结构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分子结构特点为:

(1) 分子结构中的二乙烯基甲烷(-CH=CH-CH2-CH=CH-)链结构中至少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双键;

(2) 双键必须是顺式构型,即双键两侧的两个原子或原子团是相同的;

(3)距离羧基最远的双键应在由末端数起的第六与第七,或第三与第四碳原子之间。

(3) 一般人认为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为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的来源、缺乏症(见教材,略)。

第七章 能量的营养

一、内容提要及学习要求

1. 内容提要

(1)动物能量的来源和能量单位及其有关换算;

(2)饲料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等概念,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3)饲料能量的转化效率及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 2. 学习要求

(1)掌握动物的能量来源、能量的衡量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2)熟练掌握饲料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等概念,动物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