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研究与措施(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研究与措施(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b7e1d0de87101f69e319543

小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有关部门和教育单位普遍关注。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会严重阻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成因,从学生、家庭、学校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给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厌学 心理 对策

语教092 杨哲忻 48号

一、厌学的概念

厌学就是厌烦学习。当学习的方式如果只是简单重复或学习任务过重时就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课,思维迟缓,情绪消极提不起精神,作业拖沓,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错误率高,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厌学还与个人的学习兴趣有关。如果一个学生连续在学习上失败,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容易产生厌烦感。当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时,往往出现分心,从而使学习效率下降,有的甚至导致逃学行为的发生。因此,必须解决小学生的厌学问题。

二、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一)学生 1.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是影响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习期间曾遇到过一个学生就有这方面的厌学倾向。

李XX,男,四年级,好动,学习习惯差,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这个孩子本性很好,老师说的基本都听。平时注意到这个孩子不怎么合群,还经常和同学发生口角,班上的同学都不乐意和他玩,感觉这个孩子很孤僻。课间李XX不会像别的男孩子一样在旁边结对玩,他有时一个人坐着发呆,看着别人玩时会说:真无聊。其实这个学生非常羡慕其他同学能拥有自己的朋友。他有时拿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像是炫耀似的在自己的座位上摆弄着,发出很大的声响,他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没有恶意,但同学们却只会投给他一个类似于鄙夷的眼光。他是太希望能有个朋友,但他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李XX在班里总是很显眼,因为和同学不合,就选择用争吵的方式捍卫自己,并且事后不认错,同学说他没有优点,缺点倒是一大堆,甚至老师说今天有同学因为什么原因班级受到影响被扣了分,全班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转向他。同学歧视的目光,导致了他渐渐远离了群体,成为班里唯一一个不太合群的孩子。作为一个孩子,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人际关系上的不良会导致心情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就易厌学,甚至患上学校恐慌症,后果不堪设想。 2.对策

①从自身角度出发,改变自己。

面对这样一则案例,首先应当注意到的是学生的成绩,可以尝试鼓励他,赏识他,给予他期待。比如在课堂上时常表扬他,平时叫他帮忙做些事并在同学面前夸赞他,还应当帮助他完成每天的作业,学习上与别的同学步骤一致。在此措施中可融入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教师掩饰不住的关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学生会有显著进步。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其次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不懂分享、不善交流是导致同伴关系僵硬的重要原因。遇到这种状况可以先帮助他与班里善交际的同学沟通,就算只能说上几句也是好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地一半,这样他才会有信心再去和别的同学交流。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做好本人的工作,让学生真心的分享出自己喜爱的东西,不能勉强。

②引导集体关注他,给予友谊。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培养这类学生正确的交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晨练等恰当时机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引导同学明白像李XX这样的孩子不善于交流,不懂得分享的行为形成是长期的,一时让他改正所有的缺点很难,他并不愿意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应当以一种关爱的眼光看待他,用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一定会在我们的帮助下有所改变,帮助应当从身边开始。用经常性的谈话引导集体关注该生并与其产生交往,慢慢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家庭

1.教养思想及方法

家长常常认为,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不愁吃穿,还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学条件也十分优越,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甚至厌学呢?殊不知,正是因为物质生活太好,得到的物质东西越来越容易,所以孩子的进取 意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在不断地消退,渐渐地便形成了厌学情绪。还有一些同学本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些奇心,对知识领域非常向往,可是,他们在学习上 却没有自主权——家长总是强迫他们参加那些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培优班,学一些他们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这不仅使他们对各种各样的“班”反感,而且对正常接受的课程也厌倦起来。当前,许多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一心想让子女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甚至出国留学,而忽视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违背教育的规律,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使孩子超负荷地运转,整天生活在“校园—家庭”这条单调线上。有些家长还非要子女考上95分以上,不然就处罚。出现了“你越是要我学习,我就越不学习”的对抗、冲突心理,由此产生厌学情绪。 2.父母对学生的影响

孩子爱学习是有“条件”,关键是父母在学习上要以身作则,并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有些父母总是督促孩子学习,自己却不学习。有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 ,下班后就想“放松 ”一下,在家里不是打麻将,就是看电视、睡大觉。面对这种情形,孩子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天到晚总逼我学习?父母下了班都在玩,我为什么就不能玩呢?”试想,孩子一旦有了这样消极的想法,还怎么能有积极的学习动力呢?

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学习第一”,于是,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无条件地为

孩子服务,为孩子营造安乐窝,却很少让孩子承担责任,从而使孩子形成了懒惰、退缩等坏习惯。父母缺乏威信,缺乏人格魅力,缺乏好的教育方法,难以正确引导孩子,家庭教育名存实亡。

3.对策

①自主:孩子不是被逼迫学习,而是自觉自愿地学习,压力适度,学习习惯良好。

②责任:孩子对学习有责任心,父母的作用不是“侵略者”,而是促进孩子独立学习。

③激励:父母帮助孩子树立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激发孩子探索与创新的学习动力。

④环境:家庭营造的学习氛围是关键的外因,父母热爱学习,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 (三)学校

1.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及方法

一些学校对小学生评价的标准主要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之上,再加上高强度的学习活动和并不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导致自卑、脆弱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得不到认同和鼓励,厌学情绪与日俱增。某些教师教育手段的不得法,片面追求分数,采取“填鸭式”教学法,对小学生进行疲劳战术、嘲讽战术或体罚战术,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没有直接对小学生进行以上的战术攻击,但是他们对待好学生亲切关怀的态度和对待差学生冷漠无视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伤害了小学生的自尊心,引起了小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其不愿意学习该教师教授的课程。

2.对策

培养学生兴趣,疏解心理压力学校要实行课堂教育改革,变单一枯燥的教学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充分挖掘厌学小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善于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教师还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学习。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与疏导。

爱玩、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学校应不局限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应多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如举行“读书知识竞赛”、“故事演讲比赛”;成立合唱团、各类兴趣小组;开展歌咏比赛,进行乒乓球竞赛;访问,搞野炊,办夏令营等等。使学生觉得学校可爱,教师可亲,生活有趣,学校是值得自已留恋的花园、乐园,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厌学。

三、总结厌学心理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意志品格是非常脆弱的,顽强的意志品格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培养,因此,除了上述对策以外,建立防止学生厌学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做到时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和监控,时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别是老师和家长对此不能一曝十寒。在教育过程中一旦遇到了厌学的学生,我们应从主观上积极主动的找原因采取对策,让学生尽快再次扬起理想的风帆遨游在奇妙的知识海洋!

小学生厌学这一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每所学校、每个个体的厌学

具体原因各不相同,本文就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教学模式,实践推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对消除学生厌学情绪起到积极作用,对现行教育较好的成果,对消除学生厌学情绪起到积极作用,对现行教育模式起到了必要补充作用,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注入了新型的教育手段。让我们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 郝焱涛. 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J]. 山西教育(教学), 2011,(01) [2] 张惠敏. 让每位孩子快乐地学习[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1,(Z3) [3] 马颉. 浅谈小学生厌学心理[J]. 校园心理, 2009,(02) [4] 刘新超.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J]. 科技资讯, 2006,(17)

[5] 林芊芊. 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J]. 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 2007,(Z1) [6] 杨艳. 小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其纠正措施[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5) [7] 杨永斌. 如何改变小学生的厌学心理[J]. 甘肃教育, 2009,(09) [8] 赵锁庆. 小学生厌学心理之我见[J]. 教书育人, 2010,(10)

[9] 钱伯明.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1,(06)

[10] 余大友,吕享娟,黄国正. 试论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