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禅经-讲解(南怀瑾讲于香港1992)(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达摩禅经-讲解(南怀瑾讲于香港1992)(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bc31288680203d8ce2f2420

前出名般那 始由入风起 修行出息时 诸根随所缘 心心法俱顺 是亦说般那

现在开始说出息。为什么这里说毛孔而不说鼻子呢?因为全息嘛。我们大小便,九窍,十万八千毛孔都在呼吸。所以要先净治息道,不能有障碍。譬如我们这里有一个疤,把这个地方盖住了,就没有呼吸了。 前出名般那:呼出去就叫做般那。 始由入风起:开始是吸气进来。 修行出息时:你要注意呼出去。 诸根随所缘:要你把身心放松。

心心法俱顺:你心里头一切念头清净。

是亦说般那:譬如人碰到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唉!叹一口气。呼气这个功能很大的。我现在把秘密泄漏给你们,譬如练武功的人,要打人的时候不是闭气哦,不要搞错了,是出一口气,大叫一声“哦”那个威力可是很大的。他这个动作不只是一口气而已,是整个意念都进去了。所以练武功叫你吐气,原理在哪里你不知道。心心法俱顺,所以人真的放下了,是气先放下。比如有人生气时,我们劝他说,你平平气嘛,你不要生气嘛,你这气停不下来就打结了,你打结了,脑子里思想停不掉的,那就很严重了。所以心心法俱顺就是说出息。 出息归于灭 乃入根本地 正受及命终 斯由舍出息 出息归于灭:这一口气出去,停止了。 乃入根本地:就进到那个根本清净的境界。

正受及命终,斯由舍出息:死的时候就是一口气不来了,没有了。正受就是三昧。你要得定,就定在这一口呼出去的气当中,这一口气不进来了,可是你本身的生命还是充满的,这是得定。死亡命终时,这一口气出去就不进来了,所以不同。正受是这一口气出去了,空掉,切断。所以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真功夫。你不做功夫怎么会懂呢?理论讲得再好,也是五百年野狐身,没有用的。 修行出息灭 得入无想定 灭尽三摩提 第四禅亦然

你不要看出气是那么简单的事。出去这个地方你把握住了,如果修行在出息这个地方灭掉一切万缘,你可以进入无想定。无想定的功夫是非常的高,三界天人表你翻翻看,在色界天的的顶上,这个定可以定好几万劫。《六祖坛经》上,卧轮禅师那个偈子:「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他也是真功夫。六祖回答他的偈子:「慧能无技俩」我没有这个本事。「不断百思想」这是大乘境界。「对境心数起,菩提怎么长」。大乘境界就是不同。

由修出息证到无想定。要想得灭尽定也是这个东西,这个地方是关键。乃至要得一切三摩地,就是定的境界,都在这个地方。你们要特别注意,在密法里,这些都是秘密法门,不传的。你听到了少去吹牛,做不到乱吹,那是不对的。第四禅的境界也是这个样子。

般那既已灭 次第阿那生 阿那时悕望 说阿世婆婆

出气过了以后,它自然会入气。阿那时悕望,说阿世婆婆:有一口气进来,生命就会存在,这是世间最好的。 我观彼时者 定无有是相 彼息更生者 观有如是相

在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当时的情况,定是有定的境界。气息的关系,定乃至空,都是这两个作用。所以呼吸再进来,从新起来。

毒淤泥大地 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摄意 不令随所缘

他说我们这个心里头三毒烦恼,乃至身心不净化,血液不干净,像大地的淤泥一样。现在告诉我们大原则,各种境界都讲了,此是相似的境界。我们身体到处都不净,所以我时常叫你们要修四念处的念身不净。就是我们修出入息都要把它净化了。把不净的变成净土。这个就是由小乘转成大乘的秘密。出息能摄意:出息放空了,这一口气出去,他意念整个定下来。不令随所缘。 犹如制象钩 名波世婆婆

这个出息也如笨象一样,用钩把它拴起来。因此出息对我的意,心念有这个作用。密宗有一种修法,你爱吃,就让你吃个够,吃到厌恶了,不吃了。你爱发脾气就让你发个够,发完了就好了。 舍除颠倒想 成就真实想 离自在及常 唯为空行聚 本无所从来 去亦无所至 去来不可得 亦不须臾住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17

慧智明见此 离诸有作者

你到了这个境界,定了,离开了,有分离的现象产生。要走就走,要丢就丢,或者要住就住,非常自在。

唯为空行聚:密宗叫空行母。修行到这个境界、空。真正空了以后,你的功能就大了。什么叫空呢?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大乘境界本来空,既然是空,你还要修什么?去来都不可得,息都止息了。

亦不须臾住:也不是有意去停在这里。这个时候你才真见到空相,空性见到了,这个时候你才解脱了。离开了一切能知、能作。不需要特别用功去做,自然在那个定境上。 出息无作者 见则堕颠倒 出息己过去 彼则不可见

谁在作主呢?不是上帝,也不是身体。你在呼吸往来的功能上,就参通本身这个功能。见则堕颠倒:你要是认为自己真的把握住气息,你的观念还是错的。出息己过去:出去了就没有了。彼则不可见:就空了嘛。 命断诸息灭 过去亦复然 安般诸功德 出息与入息 众物及字义 我已略说竟

所以命断了以后,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很简单,所以天下事过去就过去了。还追寻它干什么呢?如果你一口气出去了,你还去追这一口气吗?

安般诸功德,出息与入息:出息与入息的道理都告诉你了。 ※ 真的气就是意。

※ 慧解脱非从定来不可。一般修行人都把细昏沈当成定。佛者觉也,既然是觉,永远是清醒的,这才是定。 1992年4月15日 讲于香港

第五讲 孙医师报告:这几天坐的很安静。由数到随息进入定境,留在一个观照的存在里。在这个境中,自我的观念依然在,知道这个四周围的事情,慢慢观照到我的存在。在这个当中,自我和能观的是两个能分开的东西,这个我慢慢在观照下消失了,停留境界,进入一个无我的观照,最后观照静下来了,停留在一个渺渺茫茫的知与无知之间的境界里。在适当的时候这个知自然会起作用。

有时候也参南泉斩猫的公案,这个公案都如影随形的在脑海里,推不掉,斩不断。今天我得到了答案。六祖说的对「本来无一物」到后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机大用,也是本来空的。已证悟的大善知识即心即佛,心本空,即用也是空,招念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妄心,在六道轮回中制造因果。法身是佛,也是空。报身、化身是应物而生,自心的一部份,所以本空。猫的三身本空,法身也是空,所以不会招业,所以南泉不昧因果。我们要谨慎小心,对人对事完全在因果的网络之下,一不小心变成五百年野狐身。 是种增故说 未曾相离用 若为觉想乱 当习安般念

由风大产生安般的现象;出息、入息。我们普通凡夫的风大有增有减。譬如我们伤风感冒,呼吸会粗了,风大增加了。又如一个精神衰弱的人或临死的人,呼吸只有一半了,这个风大种减了。佛法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这个道理告诉你,未曾相离用,我们的生命同风大、出入息的关系很大。

苦为觉乱想: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他了解到出入息就是出入息,就算是睡眠当中出入息也没有差别啊!他说出入息快了、慢了、自心也未曾改变。我也不会为修安那般那而令心不安。因为安那般那的本身也就是自心的一部份,安般难道不清净吗?他认为不用心加上安般上清净的,自由来去嘛。安般实在清净的很。他说自性自在。这是孙医师的报告。这一节是什么道理呢?也就是经典上说的未曾相离用。

安般本身出入息如果与感觉、思想加上去,变成思想多了。这里头有两个东西,呼吸同这思想。那么就会发生散乱,生命也是变乱的快,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应该修安般出入息,用这个法门,由风大调整变成气,由气变成息的时候,止息清净的时候,跟到是觉想。能知、能觉、能感受作用的、清净下来。这是一个方便法、一个方法,所以他说当习安般念。

已能应于数 则除内贪着 于数若随顺 是则离不顺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18

那么开始修呼吸的时候,先一个方法叫你数习。假设能每一次数习,十次或二十次,每一次都记得很清楚,中间没有杂念思想,这个数的作用达到了,则不要数了。现在到处都有人教数息观,一辈子就在那里算呼吸。我常笑他们说:你们是在学会计还是干什么?数到了某一个阶段就要丢掉。所以叫你们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七觉支有个舍觉支,有个择法觉支。每进一步的时候就要丢一个。譬如你得到神通的境界,神通都要舍掉,才能再进步,不然你就停留在这里。于数若随顺,是则离不顺:如果你还继续数下去,那就糟了。所以修行要知时知量,要懂方法。

志在无乱境 能摄诸乱想 先数从一起 如是乃至十

现在倒过来讲数习的法门。为什么开始要计数呢?能计数的是我,呼吸属于生理。勉强把它们两个配合为一。道家就叫做奼女嫁婴儿,这个中间有个黄婆作媒。黄婆就是你自己的意志。它两个已经结合了,心境不乱了。那么这个方法计数开始就叫做数息。先从一数到十。 修行顺此数 便得功德住

由一数到十,由十倒过来数到一。就是这样一个方法,不要再加数字,慢慢的你几次来回,觉得没有散乱心,你就要舍了。孙医师的报告说顺其自然,其实这个就是随,还没有到止的境界。 已得功德住 则能求升进

灭一切乱觉 佛说增上故(数门竟)

能够由数到达随,才能求得进步。那么这个时候心息合一了,没有乱想了,佛说增上故:就慢慢的进步了。这个时候还不是得定。上面是讲数息的法门,下面这一段讲随息的法门。 数能灭一切 觉佛但言灭 一切不死者 以增上故也

这个数的法门能灭一切。心念和气息配合了,就灭掉一切散乱心。佛就是觉悟了的人。觉佛但言灭:这个方法是灭你的乱想心。但是他还有很深的内义。他也可以使你生命增长。所以道家如果和这个方法配合了,求长生不老,能够使你不死。这是气息的功用,以增上故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增长。 内外出入息 去则心影随 决定善观察 顺是趣涅盘

什么叫做随息呢?就如刚才讲的,睡眠时呼吸也自在,一切自然。内是呼吸进来是安那。出去是外,是般那。这个就叫做出息、入息。实际上我们的念头,散乱心,几乎和它是一样,呼吸进多了以后思想乱,血液也流的快。如果修出息的话,血压也降低了,慢慢心境也不动了,去则心影随:所以一出一入之间,哪个时间修入息?哪个时间修出息?就要巧妙的运用了,要用智慧。决定善观察:这个道理可以达到涅盘的成就。 修行出入息 随到所起处

如是知升进 能离外念着(随门竟)

你要知道修行出息与入息,这里是讲随哦,你听其自然。庄子就讲过,常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靠肺部。至人之息以肿:得了道的人,他呼吸到达了脚底心。是真的,我们在坐有人做到了,脚底心有感觉了,不过还没有到最高。至人之息以肿,到脚后跟,到脚底。所以他说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每一口气进来,你知道它到达哪里。假定你今天消化不良,或肝脏有问题,气到这里会堵住。所以有一本佛经是讲出入息治病的经。自己可以治病。就是现在所讲的气功治病。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你要体会这股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有里面起来,譬如你坐的很好的时候打嗝,气到了你能感觉的到。有些嗝是胸口、食道管堵塞,如婴儿喂奶时打嗝,这个时候你轻轻在他背部拍几下就好了,不然气会堵住。有些嗝是从胃上来的。如果嗝从丹田上来,那功夫就很不错了。真的做功夫会打嗝,这是什么道理?比如说你在水塘里丢下去一块石头,它沈到底以后会冒泡上来。就是说你的气已经到下面去了,它反应出来就是打嗝,把身体的炭气排掉。所以我们中国道家把呼吸叫做吐故纳新,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19

吐掉炭气,旧的气。进来新鲜的氧气。

下面这个小字批注是不对的。他说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古文有一句话叫做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你画蛇添足引导别人走错了。随到所起处,真到气通了,那个嗝反应上来,是从海底起来。等到如庄子所讲的,从脚底上来,那就不会打嗝了。功夫到了你自己会知道。如是知升进:知道自己一步一步的进步,就能舍离外贪着了。脾气会变好,气质会变化。这个贪还包括两性之间的欲念,外贪着去掉了。这是随息法门。 安止极风处 三摩提等起

三昧即已起 便得功德住(止门竟)

安止极风处:这是讲到止,止在极风处。他下面小字这个批注不对。他说极上下风际。上风际在哪里?这个批注的人不懂,所以我说他是画蛇添足。真的不出不入了那个是止,那个叫做息了。安止极风处在哪里?风处究竟在哪里?佛在【楞严经】上分析地水火风等,讲到风他说「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这个风的作用,它的性是空的。同人思想的本身一样,它本来是空的,可是它起的作用,大气流可以形成宇宙,或者形成一个星球。清净本然:它本来也是清净不动的,没有风来去的作用。周遍法界,无所不在,无所在。那么它怎么起作用的?心物两个配拢来,唯心一半,唯物一半。随众生心,应你的知识范围,每个人的知识范围、功夫的深浅不同。循业发现:跟到你的业力发现,换句话说,你能真修这个风,修止息修好了,你修成神仙,长生不老也是你的业。他并没有否认这个不对,没有说不可能。

这本【达摩禅经】是介于小乘和大乘之间。谈功夫,没有讲最高的原理。所以极风是到空的境界,并不是说上面到头顶,下面到脚底心,或者停留在哪一个地方。

什么叫止呢?刚才孙医师这篇报告很好,可是没有进一步。真的不出不入了,止息的时候,这个是定的初步。三摩地是真正的定,你呼吸也定住了嘛。所以我说什么叫定?譬如一个轮子在转动,我打一颗钉子,把轮子钉住了,不动了,这个叫做定嘛。对不对?你说心不散乱亦不昏沈,用一颗钉子钉住了。你的息还在往来,还在动乱中。所以安止极风处,也到了空的境界。三摩提等起:你各种三昧的境界才来了。现在你闭者眼睛坐在那里,只能叫做打坐,不能讲得定耶!也没有得止啊!不要把普通的打坐就叫做入定,那就叫做吹牛皮,那就不对了。三昧即已起:三昧就是三摩地,中文翻成正受。你三昧达到了,便得功德住。这个算是有功德了,有成果了。功德是在这里,有功劳的成果。你达到了,所以得定了,这个叫做得止。 修行止住已 种种观察风 先观于本处 谓风所从起

这一段是讲观。得止以后,由止再修观。我们普通讲由定再生慧,智慧是由观察来的,这个观察中间有差别,所以择法觉支了。那么既然有思想,有观察。思想是不是妄念?也可以这么说,但是太拢统了。止观的观法与普通的观察都有思想,妄念,但是有差别,是程度的问题,多一分、少一分就不一样了,作用就变了。所以修行得止以后,你在这个止的境界,你那个能观能知的自性并没有停止。

种种观察风的作用,风大的作用怎么起的?先观察于本处,谓风所从起:譬如讲现在外的天气,没有风,所以天气很闷。那么这个空气里头的风到哪里去了?它没有流动。就是在停止、闷住的状态。可是你不能说它没有风。这个风的本性还存在,不过不动了,流动起来就是风。风在静止状态,风还是存在。所以我们得定的时候,风的功能它在你生命里,不一定是身体的外面,还停在这里,你要看清楚。 此处为云那 为一为二耶 冷暖悉观察 八种如前说

我们生命的重点就是这一口气,为什么只讲风呢?地大是骨头,细胞、蛋白质等。水大是液体。火大是本身的热力。风火是相连的。因空气流动的摩擦就发热了。水大跟地大是相连的,冷冻的水就是地大,地大溶化了就是水大。但是四大又是各自独立分开的。

那么这个四大,这个物质世界同精神世界怎么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命呢?它起了作用还是一个。那么生命

达摩多罗禅经(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