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赵军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一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赵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bc91adbe2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1

1.3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宁夏育才中学勤行学区 赵军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清楚昼夜交替周期并了解晨昏线的概念,会在图上判断晨昏线并区分晨线和昏线;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在感受着自转运动带来的一些影响,如昼夜交替现象,时差问题等等。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主要的两方面的影响,通过活动演示和阅读材料 ,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方面主要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材中只是略提了一下,但后边的知识与此有紧密联系,所以决定讲授时稍作补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判断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昼夜半球区分,晨昏线判断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教学难点】

1、 晨昏线的判断2、 时间的计算【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地球仪、小手电筒、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板图【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学时】:3学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课时 昼夜交替

一、昼夜交替

1、区分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

【情境创设2】在桌面上方放一个地球仪,打开手电筒,从侧面照过去,观察哪边是亮的,哪边是暗的,暗的代表黑夜,亮的代表白天,来理解昼夜现象;转动地球仪,理解昼夜交替。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分析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性质、太阳照射决定的,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决定。

那么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有何意义?

周期是1个太阳日,意义:影响人类起居作息;调节地表温度,保证地球上生命的发展。

2、 读图认识,昼、夜半球及晨昏线,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什么?与赤道的关系是什么?提示:与太阳光线垂直,与赤道相互平分。 (2)如何判断晨线和昏线?提示:顺着地球自转,由黑夜进入白昼的分界线为晨

线;由白昼进入黑夜的分界线为昏线。 练习:判断下图中是晨线还是昏线?

3、昼和夜的表示方法——太阳高度(角) (1)定义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用来表示昼夜状态)

(2)表示方法图示

课堂小结:

昼夜交替 1、 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区分 2、 晨昏线的特点 3、 晨昏线的判读

4、 昼和夜的表示方法

第二课时 地方时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3】我们在上半年可能看了巴西世界杯足球会比赛,若想看现场直播,

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本节课学习研究这个问题。

1、 关于时间早晚问题

实例1、学区某班有两位同学,张三6:30到达班级、李四6:20到达班级,试问哪位同学到达班级早? 实例2、 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在当地时间2014年6月12日17:00 举行,中国观众在2014年6月13日凌晨2:00收看,比较上述2个时间早晚?

根据以上实例,请分析地球上时间的早晚确定依据是什么?产生原因是什么? 时间的早晚是以见到太阳(日出)的早晚来确定的。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1)计时方法:

地方时以当地一日中太阳最高(即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为正午12时。 (2)计算方法

所求的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 4分钟 * 经度差

当所求时间的经线在已知时间经线的东侧时取“+”,反之,取“-”。 (1) 实例

如:杭州市(120°E)为10时,求北京(116°E)的地方时?

转折:【情境创设4】我们每一组同学比方都占一条经线,全班四组都有四条经线,四条经线上地方时都不同,如果老师说上课了,同学们都看着自己的时间进教室,这会有什么问题吗,是的,上课混乱了,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3、 时区和区时

(1)时区和区时的确定 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提问: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 教师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提问:时区具体是如何划分的?

教师画图讲解: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

(2)区时计算方法

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所得余数<7.5,则整数即为时区序号;所得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小组讨论】 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讨论下面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