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动站终端命令格式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新型自动站终端命令格式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c345007b307e87101f6965d

2. 3. 观测数据索引 质量控制标志组 4. 5. 6. 7. 8. 9. 2 min平均风向 2 min平均风速 10 min平均风向 10 min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的风向 最大风速 2006-02-28 16 共68位 位长为观测数据索引中为1的个数,与各观测数据组相对应 36°输出36 123°输出123 2.7m/s输出27 同2 min风向 同2 min风速 同2 min风向 同2 min风速 16时02分输出 1602 同2 min风向 同2 min风速 同2 min风向 同2 min风速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38. 草面最低温度 39. 草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气温 同气温 同气温 同气温 同气温 同气温 同气温 0.1 mm输出1 1.0 mm输出10 同上 100 m输出100 同能见度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100m输出100 2成输出2 同总云量 每种现象2位 1cm输出1 有输出1,无输出0 40. 地表温度 41. 地表最高温度 42. 地表最高温度出现时间 地表最低温度出现时间 43. 地表最低温度 44. 45. 5 cm地温 46. 10 cm地温 47. 15 cm地温 48. 20 cm地温 49. 40 cm地温 50. 80 cm地温 51. 160 cm地温 52. 320 cm地温 53. 正点分钟蒸发水位 54. 小时累计蒸发量 55. 能见度 56. 最小能见度 57. 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58. 云高 59. 总云量 60. 低云量 61. 现在天气现象编码 62. 积雪深度 63. 冻雨 10. 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11. 12. 分钟内最大瞬时风速的风向 分钟内最大瞬时风速 13. 极大风向 14. 极大风速 15. 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16. 小时降水量(翻斗0.1 mm输出1 式或容栅式,RAT) 1.0 mm输出10 同上 同上 -0.8 ℃输出-8 1.2 ℃输出12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23%输出23 100%输出100 同相对湿度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小时降水量(翻斗17. 式或容栅式气候辅助观测,RAT1) 18. 小时降水量(称重式) 19. 气温 20. 最高气温 21. 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22. 最低气温 23.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24. 湿球温度 25. 相对湿度 26. 最小相对湿度 27. 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21-

28. 水汽压 29. 露点温度 30. 本站气压 31. 最高本站气压 32. 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12.3 hPa输出123 同气温 1001.3 hPa输出10013 1001.3 hPa输出10013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本站气压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气温 64. 电线积冰厚度 65. 冻土深度 66. 闪电频次 67. 扩展项数据1 68. 扩展项数据2 69. 扩展项数据3 70. 扩展项数据4 71. 扩展项数据5 72. 5mm输出5 2cm输出2 10次输出10 用户自定 用户自定 用户自定 用户自定 用户自定 33. 最低本站气压 34. 35. 草面温度 36. 草面最高温度 注: 若某记录缺测,相应各要素均至少用一个“/”字符表示; 当使用湿敏电容测定湿度时,除在湿敏电容数据位写入相应的数据值外,同时应将求出的相对湿度值存入相对湿度数据位置,在湿球温度位置一律以“*”作为识别标志; 正点值的含义是指北京时正点采集的数据; “日、时”作为记录识别标志用,日、时各两位,高位不足补“0”,其中“日”是按北京时的日期;“时”是指正点小时; 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存储内容统一定为地方平均太阳时上次正点观测到本次正点观测这一时段内的日照总量; 各种极值存上次正点观测到本次正点观测这一时段内的极值; 小时降水量是从上次正点到本次正点这一时段内的降水量累计值,无降水时存入“0”,微量降水存入“,”; 现在天气现象编码按WMO有关自动气象站SYNOP天气代码表示。 数据记录单位同分钟常规观测数据。 5.8 下载小时气候观测数据(DHCD) 命令符:DHCD

参数规定同4.7,观测数据及排列顺序如表24。

表24 小时气候观测数据返回内容及排列顺序 序号 1. 2. 3. 4. 5. 6. 7. 内容 时间(北京时) 观测数据索引 质量控制标志组 气温 最高气温 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最低气温 格式举例 2006-02-28 17 共25位 位长为观测数据索引中为1的个数,与各观测数据组相对应 -0.8℃输出-8 1.2℃输出12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序号 内容 格式举例 16时02分输出1602 同2 min风速 同2 min风速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15. 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16. 分钟内极大风速 17. 极大风速 18. 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19. 地表温度(铂电阻) 同气温 20. 21. 地表最高温度(铂电阻) 地表最高温度出现时间(铂电阻)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22-

8. 9.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通风防辐射罩通风 速度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4.8m/s输出48 0.5mm输出5 1.0mm输出10 同上 2.7m/s输出27 同2 min风速 同2 min风速 22. 23. 地表最低温度(铂电阻) 地表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铂电阻)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同气温 同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10. 降水量(大翻斗) 11. 降水量(称重式) 12. 2 min平均风速 13. 10 min平均风速 14. 最大风速 24. 地表温度(红外) 25. 26. 27. 28. 地表最高温度(红外) 地表最高温度出现时间(红外) 地表最低温度(红外) 地表最低温度出现时间(红外) 注:若某记录缺测,相应各要素均至少用一个“/”字符表示; 正点值的含义是指北京时正点采集的数据; “日、时”作为记录识别标志用,日、时各两位,高位不足补“0”,其中“日”是按北京时的日期;“时”是指正点小时; 各种极值存上次正点观测到本次正点观测这一时段内的极值; 小时降水量是从上次正点到本次正点这一时段内的降水量累计值,无降水时存入“0”,微量降水存入“,”。 数据记录单位同常规观测数据。

5.9 下载小时辐射观测数据(DHRD) 命令符:DHRD

参数规定同5.7,观测数据及排列顺序如表25。

表25 小时辐射观测数据返回内容及排列顺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内容 时间(地方时) 观测数据索引共50位 质量控制标志组,位长为观测数据索引中为1的个数,与各观测数据组相对应 序号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23-

大气浑浊度 计算大气浑浊度时的直接辐射辐照度 正点时紫外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紫外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极大值出现时间 正点时紫外辐射(UVA)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UVA)曝辐量 小时内紫外辐射(UVA)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UVA)极大值出现时间 正点时紫外辐射(UVB)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UVB)曝辐量 内容 正点时总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总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总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总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正点时净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净辐射曝辐量 10. 小时内净辐射最大辐照度 11. 小时内净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12. 小时内净辐射最小辐照度 13. 小时内净辐射最小辐照度出现时间 14. 正点时直接辐射辐照度 15. 小时内直接辐射曝辐量 16. 小时内直接辐射最大辐照度 17. 小时内直接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18. 小时内水平面直接辐射曝辐量 19. 正点时散射辐射辐照度 20. 小时内散射辐射曝辐量 21. 小时内散射辐射最大辐照度 22. 小时内散射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23. 正点时反射辐射辐照度 24. 小时内反射辐射曝辐量 25. 小时内反射辐射最大辐照度 26. 小时内反射辐射极大值出现时间 27. 小时内日照时数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小时内紫外辐射(UVB)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紫外辐射(UVB)极大值出现时间 正点时大气长波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大气长波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大气长波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大气长波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正点时地面长波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地面长波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地面长波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地面长波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正点时光合有效辐射辐照度 小时内光合有效辐射曝辐量 小时内光合有效辐射最大辐照度 小时内光合有效辐射最大辐照度出现时间 注:时间格式为YYYY-MM-DD HH,如2006年2月18日16时输出:2006-02-28 16; 若某记录缺测,相应各要素均至少用一个“/”字符表示; 各要素曝辐量是从上次正点观测后到本次正点观测这一时段内的累计值; 最大辐照度应是从上次正点观测后到本次正点观测这一时段内的极值; 极值出现时间格式为HHMM,HH为时,MM为分,高位不足时,高位补“0”; 日照时数为小时累计值,按分钟存储。 数据记录单位同分钟辐射观测数据。

5.10 下载小时土壤水分观测数据(DHSD) 命令符:DHSD

参数规定同5.7,观测数据及排列顺序如表26。

表26 小时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返回内容及排列顺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内容 日时(北京时) 观测数据索引共 49位 质量控制标志组,位长为观测数据索引中为 1的个数,与各观测数据组相对应 5cm 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5cm 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5cm 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5cm 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5cm 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5cm 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序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24-

内容 30cm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40cm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40cm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40cm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40cm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40cm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 40cm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 50cm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50cm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 50cm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 50cm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 10. 10cm 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 11. 10cm 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