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c943931b90d6c85ec3ac683

金融”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碳交易业务。在碳交易领域,荷兰银行已是排名世界前十位的交易商,凭借其广泛的全球性客户基础,为碳交易各方牵线搭桥,提供代理服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随着代理交易业务的增长和交易经验的积累,荷兰银行在代理业务外又做起了自营业务,利润额大幅提高。二是环保概念理财产品。通过对各类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研究,荷兰银行发现近年来开展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远好于股市综合指数,于是选择这些公司为样本股,设计了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并推出收益与上述指数挂钩的气候和水资源环保理财产品。这两个产品推出后深受欢迎,仅通过欧洲一家大型超市就卖了3000万瑞士法郎。荷兰银行还将一部分理财产品以奖金方式分发给员工,既加强了员工的环保意识,又提高了员工对银行社会责任的认识,同时由于理财产品有较长的期限,对稳定员工队伍也有积极作用。

相对与国外众多银行的深度参与,对于我国来讲,尽管我们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是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落后,目前仅在“绿色信贷”等方面有所进展。国家开发银行等在探索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节能服务商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创新融资方案,一些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尝试发展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还有一些银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财产品。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意义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世界银行属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与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主持召开了一个由9家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专门讨论在项目融资中屡屡碰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花旗银行在会上提出,

国际金融界应尽量制定一个统一的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随后,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花旗银行同意成立一个任务工作组来起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现在的“赤道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融资时,要对该项目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作综合评估与判断,并且用金融杠杆去积极影响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上的作用。这是银行业首次表明在环保与发展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自己应该负起责任。这套自愿性原则于2003年6月出台至今,先后有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美洲银行等62家世界知名金融机构承诺接受这些原则,由此管理的项目融资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国际大银行采用“赤道原则”的实践表明,“赤道原则”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项目融资风险,改善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绩效,提高银行的社会声誉。

我国的大银行尤其应成为低碳金融创新的表率。我国工、农、中、建等大商业银行多年以来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业务优势、技术优势以及风险管理优势,在优选金融创新行动路径、加强金融创新市场驱动、健全金融创新工作模式、提升金融创新流程能力、夯实金融创新管理基础等方面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有机衔接产品创新流程与产品管理流程、IT项目管理流程,实现流程互动,逐步提升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建立起了产品创新阶段审核和阶段资源配置模式。可以说,我国现有的大银行已具备了低碳金融创新优势,具备了在开拓低碳金融创新业务带头作用的条件。那么,银行低碳金融业务创新重点在哪里?

碳金融业务兴起之后,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新颖的运作机制和迅猛的发展态势,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关注这一业务领域。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具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碳金融业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和“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大幅增长,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高达7.37万亿元人民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这一轮信贷猛增背后的金融资源配置质量与风险问题令人担忧。毫无疑问,信贷资产的配置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状况,而且也关系到支持中国经济复苏的质量。值得关注的

是,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中仍有部分进入了传统的高耗能行业,尽管在短期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并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也为商业银行未来不良贷款的增加埋下了隐患。我们认为,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应逐渐向符合CDM项目要求的领域和行业倾斜,带动中国CDM项目的发展,以实现短期保持经济增长和长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此外,通过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并逐渐摆脱危机已成为当前各国的共识,中国通过发展CDM项目,尤其是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项目无疑可以带动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二,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首先,CDM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巨大的需求,商业银行通过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等业务,可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其次,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因而可以促进中国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次,CDM项目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第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碳金融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促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商业银行从事碳金融的业务,凭借信贷资金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的支持,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最终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能够产生十分良好的社会效果。事实上,碳金融业务与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绿色信贷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与绿色信贷相比,碳金融业务的社会效益更具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和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目前,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日益加剧,各家商业银行大都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全新的竞争点。在一些商业银行公布的2008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几乎都涉及了\节能减排、环保、绿色金融\等内容,碳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践行这些理念的突破口。

第四,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石和前提,同时商业银行资金和服务的方向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如果中国商业银行不开拓碳金融业务,而仍然同以往一样,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

之中,这种粗放型的信贷模式显然难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看来必然会耗尽经济增长的潜力,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自然也缺乏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有关温室气体制度安排的改变,中国在其中的角色也终将会发生改变,导致中国碳金融业务模式的相应改变。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一方面挖掘现有合作框架下的巨大商机,另一方面则同时实现了人才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为应对未来碳金融业务模式的任何可能的改变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事实决定了中国碳金融巨大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五,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机构的重新洗牌,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的最新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的盈利能力位列全球第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也进入了全球的前五名。此外,近年来中国一些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步伐逐渐加快,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实施并购。但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任重道远,需要在业务发展模式、综合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优化。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碳金融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一个短板,直接制约了中国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开展。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如果不能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进而及时改变经营战略、积极开拓碳金融业务,就会直接导致中国商业银行丧失在未来国际金融领域开展业务的基本技能,也不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将严重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总之,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金融机制的设计,促进低碳项目的建设、温室气体的减排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金融机构角力的新领地,全球新能源经济的快速兴起则会进一步深化全球碳金融市场。为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充分准备,努力抢占碳金融领域的制高点,不断开拓碳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碳金融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一个短板,直接制约了中国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开展。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如果不能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进而及时改变经营战略、积极开拓碳金融业务,就会直接导致中国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