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预算法解读与预算管理应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新预算法解读与预算管理应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c9772e9a2161479161128a1

2.本级政府的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

3.本部门、本单位的法定职责、工作任务、事业发展计划、中期项目规划; 4.本级政府财政部门依照财政部规定制定的预算支出标准、资产配置标准; 5.本部门、本单位最近年度决算和有关绩效评价结果、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以及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6.编制预算涉及人员情况、存量资产情况。

(四)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1.核实各项基本数据

基本数据是反映单位机构规模、工作量多少和人员配备情况的统计数据。它包括单位机构数、人员编制数、在职人员实有数、房屋建筑面积、机动车车辆数、设备台数等。

对上述数据进行核实,剔除发生变化的影响数。 2.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

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是编制本年度预算的重要数据。因为本年度各项财务收支计划指标是以上年度预算执行数据为依据,并根据本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要求,再结合财力的可能来确定的。

3.分析影响本期预算收支的有关因素

如事业、任务、人员、机构以及国家财政政策等变化。 4.准确把握有关上级部门、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的要求

为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编制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上级部门、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的要求。

三、预算编制与审批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

《预算法》第三十六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将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少列。 【解读】

1.收入预算编制的内容

包括本级预算拨款收入、预算拨款结转结余、其他各项收入。 2.收入预算的编制方法

应根据上年收入情况和本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取得的各项收入来源。收入预算要按收入类别逐项测算、编制,其中部门自行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要列明具体的单位和项目。

各单位收入预算应当真实完整的反映单位各类收入。按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应上缴财政国库或专户的资金,不得计入本单位收入范围,应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国库或专户。

对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充分考虑预算期内单位投入、新业务开展、技术引进、市场变化、价格调整、竞争对手等方面情况;要根据财政、物价、税务等有关部门规定,属于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结合业务量编制。 (二)预算支出的编制 1.编制内容

包括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 2.预算支出的编制要求

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应当编列到款。

按功能分类编列到项的要求,预算支出的内容要编制到如“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工资福利支出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某某建设项目)”或“项目支出——专项业务费(某某业务)”。

按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的要求,行政单位经费支出要编制到如“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或“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费/差旅费/出国费/招待费”等。

3.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1)基本支出预算的构成

基本支出预算是预算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包括人员经费预算和公用经费预算。

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和社会保障费等。该类预算应按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人员编制的实有人数和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标准测算。

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小型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业务费和业务招待费等。该类预算应以现有公共资源情况和业务工作性质,按照有关核定的公用经费单项定额标准和调整系数测算、编制。

要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政策和规定测算本部门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要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分别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需求。 (2)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①明确定员定额

定员和定额是测算和编制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

定员,是指国家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根据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所下达的人员配置标准。

定额,是指财政部根据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结合财力的可能,对基本支出的各项内容所规定的指标额度。

基本支出定额项目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

人员经费定额项目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及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医疗费、住房补助和其他人员经费等。

日常公用经费定额项目包括:办公及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物业管理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购置费和其他费用等。

②编制基本支出预算

依据定额标准、依据上年基本支出预算执行情况、依据本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等编制基本支出预算。

(三)预算编制的审批 1.“一上”

财政部门印发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文件、通知,明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要求。部门从基层预算单位起按财政要求编制单位年度收支预算建议计划,逐级报送给主管部门。部门对各基层单位的预算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分析、汇总,并编制部门收支预算建议计划上报给财政部门。

2.“一下”

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室会同有关部门审核预算建议计划,并提出审核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审核汇总后,根据财力情况提出总量支出建议控制指标,报同级政府同意后下达给部门。

3.“二上”

各部门按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向财政部门报送本部门年度收支预算草案;各部门按财政下达的预算控制数,重新调整本部门年度收支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审核。

4.“二下”

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汇总部门预算,提出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汇总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并提请同级人代会审议。部门预算草案经人代会通过后,财政部门直接将预算批复给部门,再由部门逐级批复给基层单位。

在二上、二下的过程中,各部门与财政部门随时可就预算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及时、充分地交流有关预算信息。

四、预算执行与监控 (一)预算执行的内容

《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六十一条 预算执行中,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任务是:

(1)制定本部门、本单位预算执行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2)依法组织收入,严格支出管理,实施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充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对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4)编制财务报告,汇总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送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 (二)预算执行的监控 1.建立预算执行监控体系

(1)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工作小组,单位的部门预算须由单位领导负责,并由财务部门组织实行。作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强化预算监督考核的组织保障,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协调、审核等,并处理和分析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各部门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和义务,以保证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完善预算资金使用制度;建立严格的支出开支、审批、报销等制度,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强化开支的计划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其他与预算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等。

利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风险控制等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自我检查、制约和调整,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以形成对预算执行监督的支持。

(3)实施内部审计监督,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对预算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与监督,而且是对预算制度和预算贯彻执行情况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

(4)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设计绩效指标,改进评价方法和手段,全面、准确地衡量项目的绩效水平,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严格的执行力提供信息,建立项目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有机联系的机制。

2.预算执行监控的具体措施

预算执行和落实,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所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预算执行质量,是预算执行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 (1)推行岗位预算执行责任制

将预算执行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明确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与工作业绩考核挂钩,形成全面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加强预算执行质量控制

进一步明确预算内容和项目进度计划,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严防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用途、超额使用等行为。在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同时,注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 (3)将收入按照不同的来源正确划分类别

保证预算内收入及时足额到账,不隐瞒预算收入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的支出管理制度,资金的支出要严格按照预算的批复情况和规定的财务标准执行。首先由资金使用部门提出预算资金的使用申请,并经单位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支出,保证资金的支出能够实现预算内目标,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工作

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提高执行情况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掌握预算执行进度以及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动态,对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的项目,建立挂牌制度,及时分析原因,纠正执行偏差,将事后控制提前为事中或事前控制,最大程度降低预算和财务风险。 (5)建立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按月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实施通报,公开各单位预算执行信息,将预算执行情况透明化,加强监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