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实词120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古代汉语常用实词12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cf35740be1e650e52ea99f4

3.拦阻;截击。 4.要挟;胁迫。 要 本义:人的腰yào 例:“使数人要于路。” 《孟子·公孙丑下》 例:“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 ,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 1.纲要;要点。 2.总之;总归。 3.重要;主要。 例:“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 例:“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治平篇》 例:“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孝经·开宗明义》 例:“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 《礼记·王制》 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 宜yí 1.古代祀典的一种。谓列俎几陈牲以祭。 2.应当;应该。 宜 本义:祭祀祖先3.合适;适当;适宜。 例:“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察今》 4.犹大概;似乎;恐怕。例:“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表示不十分肯定。 1.遗失;丢失。 2.遗漏。 3.遗留。 4.指前代遗留的风气、《孟子·公孙丑下》 例:“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例:“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史记》 例:“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例:“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 《商君书·画策》 Y 遗yí 遺 本义:遗失、丢失 wai 风格等。 1.给予;馈赠。 2.送行。 贻yí 1.赠送;给予。 2.遗留;致使。 例:“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例:“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阅微草堂笔记》 貽 本义:赠送、赠给 易yì 1.交换。 2.改变,更改。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察今》 常用义见右易 3.蔓延;传播。 4.通“ 场 ”。边界。 例:“恶之易也,犹火之燎于原。” 《左传》 例:“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 《荀子·富国》 25

5.容易。与“难”相对。 例:“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谏太宗十思疏》 6.轻视。 7.轻易;轻率。 8.和悦。 例:“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五蠹》 例:“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孟子·离娄上》 例:“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诗经·小雅·何人斯》 9.书名。古代卜筮之书。 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合称三《易》,今仅存《周易》,简称《易》。 阴yīn 1.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2.不见阳光的地方。 3.幽暗,昏暗。 4.借指光阴。 5.暗暗地;偷偷地。 6.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之一。跟“阳”相对。 yìn 右y?u 覆荫;庇护。 1.说明;保佑。后多作“佑”。 2.方位名,与“左”相对。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 例:“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诗经·大雅·桑柔》 例:“笃生武王 ,保右命尔。” 《诗经·大雅·大明》 例:“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察今》 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 例:“大禹圣人,乃惜光阴。” 《晋书》 例:“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张衡传》 例:“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 “阴阳易位,时不当也。”《楚辞·九歌·涉江》 例:“洞庭之阴,果有社橘。” 《柳毅传》 陰 本义:山北水南 右 本义:帮助、保佑 3.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为高。 4.尊崇;崇尚。 例:“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 《淮南子·泛论训》 Z 再zài 两次;第二次。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项脊轩志》 再 本义:两次 造zào 1.到;去。 2.造就;成就。 3.制作;制造。 4.建立。 例:“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促织》 例:“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诗经·大雅·思齐》 例:“因造玉清宫。” 《雁荡山》 例:“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 《史记·项羽本纪》 造 本义:前往、到?

26

去 1.晓得,了解。 2.认识;辨别。 3.见解;知识。 4.主持;执掌。 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灭吴》 例:“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仲列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知zhī 知 本义:知道理解zhì 致zhì 5.知遇;赏识。 聪明;智慧。 1. 通“ 至 ”。达到。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2.奉献;献纳。 3.表达。 4.招引;招致。 例:“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论语·学而》 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 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例:“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训俭示康》 6.意态;风度;情趣。 例:“先享无穷逸致矣。” 《芙蕖》 致 本义:送到、送给 5.导致。 质zhì 1.以财物抵押或留人质担保。 2.留作抵押或保证的人或物。 3.底子。 4.性质;本质。 5.朴实;淳朴。 6.询问;就正。 例:“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触龙说赵太后》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例:“形者,神之质。” 《神灭论》 例:“质胜文则野。” 《论语》 例:“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質 本义:抵押品 7.古代刑具。后作“锧”,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铡刀的垫座。 8.通“贽”。古代相见时所送的礼物。 治zhì 1.治理;统治。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 例:“治国无法则乱。” 《察今》 治 本义:治水2.政治清明,安定太平,例:“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与“乱”相对。 3.整治;整理。 4.修建;修缮。 5.医治;医疗。 6.古代指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 《屈原列传》 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冯谖客孟尝君》 例:“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西门豹治邺》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居无长治,吏不成臣。” 《三国志》 例:“余观雁荡诸峰。” 《雁荡山》 诸zhū 1.众;各个。 27

諸 常用义:众、各2.代词。相当于“之”。例:“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用作宾语。 3.兼词。代词“之”和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愚公移山》 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相当于“之乎”。 1.杀戮;杀害。亦指杀人者。 2.祸害。 3.谓对国家、人民、社例:“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贼z?i 賊 本义:残害 《韩非子》 例:“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论积贮疏》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赤壁之战》 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 4.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 5.暴虐,狠毒。 例:“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童区寄传》 例:“董卓狼戾贼忍。” 《三国志》 例:“晋之公族尽矣。” 《左传》 例:“士大夫之族。” 《师说》 例:“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 例:“云气不待族而雨。” 《庄子》 族zú 1.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的统称。 2.品类;种类。 3.众多。 4.丛集;聚集。 族 常用义:家族 5.灭族。古代一人犯罪,例:“族秦者,非天下也。” 刑及亲族的刑罚。 《阿房宫赋》 卒zú 1.步兵。后泛指士兵。 例:“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 2. 春秋时齐国居民的编制,三百家为一卒。 3.尽;完毕。 4.终于,最后。 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谋攻》 例:“语卒,而单于大怒。” 《史记》 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 本义:有题识的衣服—穿这种衣服的人—差役、步兵cù 突然。后多作“猝”。 例:“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办。” 《赤壁之战》 1.疾趋,奔跑。 2.趋向;归附。 例:“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木兰诗》 例:“窃计欲亡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 28

走zǒu Z

3.逃跑;逃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