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分布关系和临床应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经络的分布关系和临床应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d1a9efac8d376eeaeaa3133

2、何谓根、溜、注、入?以《灵枢·根结》为依据阐述六阳经的根、溜、注、入部位。

3、讨论《内经》为何未列出手六经的根结部位。 4、何谓“四根三结”?

5、试述根结理论的应用价值。

6、试述中医范畴中“标本”的含义。 7、试析“标本”与“根结”的异同点。

8、试论标本、根结与十二经气血循环之间的关系。 9、试述标本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气街、四海的内外关系

【提要】本节主要阐述了全身经络气血内外之间的分段汇通关系。气街是经气汇聚、纵横通行的共同道路,分为头气街、胸气街、腹气街、胫气街。四海是人体髓海、气海、水谷之海、血海的总称。 [本节学习要求]

1.掌握气街、四海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熟悉气街、四海所联系的部位和穴位; 3.了解气街、四海理论的临床应用。

气街、四海主要说明全身经络气血在上下分部中还有分段、汇通的关系。 一、气街 (一)概念

街,《说文》:“四通道也”。气街一词含义有二,一指气冲穴,二指经气汇聚、纵横通行的共同道路。即“街”的范畴比“经”大。

《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二)气街的内容

1、内容

《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2、这四个部位何以为四气街

①“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皆上于头。《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头为脑所居,脑为髓之海,是人体的精髓之气汇聚之所在,故头气之街在脑,即到头部的各经脉通过脑而经气互通。

(循经感传的路线为何在四肢部与古代经络线大体一致,在胸腹部则不大一致,头部则大半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与此有关)

②胸部及腹部气街所在恰好为五脏六腑俞募配穴的理论依据,说明经气在胸腹之内可依靠背俞和腹募之间相通,而成为气街。胸膺与背俞是胸气之街,即到胸部的经脉(主要是手三阴经)通过背俞、胸膺而经气互通。同理,在腹部冲脉左右之募元与背俞相通者为腹气之街(足三阴)。

9

(手三阴经气皆输注于膺与背俞,且通过这些部位而相互沟通,这可能是背俞穴、腹募穴的理论根源、俞募配穴的理论依据)

③胫气街指两下肢之经气都汇聚在少腹部气冲穴。并且互相沟通,即汇集股胫踝足之气血上返而达腹部。 3、气街所联系的部位与穴位 ①头气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脑,对应于百会穴。杨上善:“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气,止百会也。”(《太素·经脉标本》卷十)与髓海所通部位“盖”(百会)一致。张介宾:“诸髓者皆属于脑,乃至高之气所聚,此头之气街也。”(《类经·经络类》卷七) ②胸气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对“膺与背俞”的理解,历代注家稍有不同。一是对应于某一穴位,如:杨上善:“膺中肺俞,为胸气之街,故胸中有气,取此二输也。”(《太素·经脉标本》卷十)一是对应于某几个穴位,如:张介宾:“胸之两旁为膺,气在胸之前者止之膺,谓阳明少阴经分也。胸之后者在背腧,谓自十一椎膈膜之上足太阳经诸藏之腧,皆为胸之气街也。”(《类经·经络类》卷七)张氏注释涵盖范围较广。脏在胸者,有心、肺、心包,故对应的背俞穴为心俞、肺俞、厥阴俞。 ③腹气街:“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输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杨上善:“脾俞及脐左右冲脉,以为腹气之街,若腹中有气,取此二输也。”(《太素·经脉标本》卷十)张介宾对腹之“背俞”同样给予广义的理解,并对“脐左右之动脉”予以具体诠释。“腹之背输,谓自十一椎膈膜以下,太阳经诸藏之腧皆是也。其行于前者,则冲脉并少阴之经行于腹与脐左右动脉,即肓输,天枢等穴,皆为腹之气街也。”(《类经·经络类》)。腹部脏器有肝、脾、肾三脏,对应“背俞”则为肝俞、脾俞、肾俞。 ④胫气街:“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此处“气街”指气冲穴。“踝上以下”的“以”字《太素》无。张介宾:“此云气街,谓足阳明经穴,即气冲也。承山,足太阳经穴,以及踝之上下,亦皆足之气街也。”(《类经·经络类》卷七) (三)气街的作用

1、不但十二经通行经气,而且气街也通行经气。

气街理论也有理解为经络系统横行的另一个子系统。头气这条“街”,是指分布到头面部经脉间的联系通路;胸气这条“街”,是指分布在上背、颈、胸和上肢经脉之间联系的通道;腹气这条“街”,是指腰部与腹部的联系;胫气这条“街”,是指腰骶和下肢的联系通道。所以,气街和十二经脉一起构成了经气纵横交错的循行通道。

2、这四个部位是经脉之气的共同道路,且经脉之气在此互相沟通。 经络不仅在四肢末端阴、阳经交接(两线之间的联系),而且在四气街之处经脉之间有互相沟通(多线之间联系。)。说明经络联系的多样性。(原文见《灵枢·动输》)。即街(气之径路)—气之大络—经。 (四)气街理论与标本、根结理论的关系

气街可以说是对经脉“结”、“标”部位的总结(见教材表6-4) ①部位上,两者互相交叉。 头、胸、腹是“结”、“标”所在。“气街”从横的面上、“根结”与“标本”从纵的方向,共同阐明了经气在人体的上下、前后分段,形成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10

A、阳经会集于头部,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分别“结”于目、鼻口、耳,其气都通于脑。B、阴经会集于胸腹部。手阴经归属于胸部,应于心俞、肺俞;足阴经归属于腹部,应于肝俞、脾俞、肾俞。其经脉循行都达到胸部及喉舌部。(此意是足三阴不仅应于腹气街,其“结”尚应于头、胸气街。)《素问·刺疟》:“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此为足少阴所结;《灵枢·胀论》:“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此为足厥阴所结;(皆居于喉、胸部)“胃者,太仓也”,居于腹部,为足太阴所结。(反过来,冲脉起于肾下胞中,是十二经之海,与足三阴关系尤为密切)

②作用上,两者互相补充。 “标本”、“根结”理论是从纵的方面阐述了经脉气血的生发与聚结,人体的四肢与躯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街”理论则是从横的方面阐述经脉之气汇合、扩散的共同通道,显示了经气联系的多样性。

由上述可见,经气不仅循环传注于十二经脉,联系周身,营养机体;而且在根结、标本处生发与聚集、集中与扩散,以加强人体上下两极之间的纵向联系;同时,还在气街部汇合,加强经络之间的横向联系(或人体内外、前后、左右的联络)。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经气在人体循行、流注规律,起互相补充作用。所以说,标本、根结、气街理论进一步充实了经络学说,它也是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中医基本特点的补充。 (五)气街理论的应用

气街理论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位各有脉气汇合循行的通道,(其通道各有输注的部位),说明前后相应。

胸腹、背腰部的腧穴以背俞和募穴为代表,既能治疗局部疾病,又能治疗相关内脏疾病。因为如手三阴经通于胸气街,相应内脏是肺、心、心包,其气输注、汇聚于胸前及背俞,故内脏有病,可选用胸腹部有关腧穴和背俞穴进行治疗。具体来说,胸满、咳喘,可取胸气街相应的腧穴中府、肺俞等穴治疗。(肺俞、募→胸气街→肺经→肺脏)

另外,气街理论还表明头、胸、背、腹相应的腧穴除了治疗局部疾患以外,对全身的疾患也有治疗意义。 (六)气街理论的临床应用

1、阐明人体在应激情况下的气血运行途径 《灵枢·动输》言:“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气血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运行。但如果在天气骤变,或突然遇到外邪侵袭,十二经气血运行阻滞的情况下,则气街开通,营卫之气可以通过气街的横向通路,保持周而复始的运行。也就是“络绝而径通”。径:直捷,走近路(《辞海》)。因此,气街说明了人体在异常情况下,营卫之气的运行途径。

2、为俞、募穴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俞穴均在背部,募穴均在胸、腹部,皆是胸、腹气街之所在。因此临床上检查俞、募穴,可以判断内脏的病变;在俞、募穴上施以针灸等刺激,也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症。如肺俞、中府(肺募)出现压痛,可以推测为肺或肺系的病症。而咳嗽、胸满等病症,又常取肺俞、中府来治疗。

3、指导辨证选穴

11

《灵枢·卫气》记载了气街的主治病症:“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该段文字只能说是气街主治病症的示范性举例。“头痛眩仆”——头气之街运行阻滞,当取相应头部腧穴治疗;“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腹气之街运行阻滞,当取相应背俞穴及腹部穴治疗。胸气街,胫气街的病症与治疗可依此类推。“痛可移”与“积不痛”是对病症疗效的预后估计。张志聪注:“有新积痛可移者,积在气分,故为易已,积不痛者,积在血分,故难已也。”(《灵枢集注·卫气》卷六)

由于气街理论涵盖全身气血分段汇通关系,故其对临床辨证选穴的指导意义选不限于此。凡头、胸、腹、胫的局部病症和相应内脏病症,皆可取对应气街的腧穴治疗。

此外,四气街随其部位所在与十二经联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手、足三阳经均循行至头面,故主要与头气街相通;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主要与胸气街相通;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主要与腹气街相通。因此肖少卿提出“手足三阳经与头街配穴法;手三阴经与胸街配穴法;足三阴经与腹街配穴法”。 (七)气街与神经节段的关系

气街的划分与西医学神经节段的划分是极相似的。所谓神经节段,即是在人类胚胎早期,胚胎由一系列均等排列的体节组成。每一体节分为三部分,躯体部形成未来的皮肤肌肉和骨骼;内脏部形成未来的内脏;神经节段即形成未来的神经系统。躯体和内脏的神经分布,保持原来的节段支配。相应的内脏和躯体,形成穴位—经络—内脏间的实质联系。 从解剖学分析,俞募穴与相应的内脏,即穴位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病的节段有相当的一致性。如气会膻中是心包募穴,属胸4节段,主治呼吸系(治疗范围为颈2~胸4)疾患,对心脏疾病、乳腺疾患等亦经常选用;中脘是腑会,又是胃的募穴,属胸8节段,主治胃肠病(治疗范围为胸6~胸9)及消化系疾病;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小肠募穴,系强壮要穴,属胸12节段,主治泌尿生殖系的疾患(治疗范围为胸10~胸12)等等。在背部用电针针刺厥阴俞,对治疗神经原性心律失常,明显地比足三里作用强,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胸2~3节脊髓中外侧柱(IML)起到调治的作用。很多应用辣根过氧化酶(HRP)进行的直接观察,表明特定穴(俞、募穴等)与相应的脏腑,通过相同的神经节段发生联系。(谷世吉吉:论根结标本气街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中国针灸》,1996,(9):45)

(八)关于标本、根结、气街理论的综合运用

1、理论上

①特定穴主治的依据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十二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等,皆在“根”、“本”部及“胫气街”的位置;躯干部位的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任督络及脾之大络,皆在“标”、“结”及“胸气街”、“腹气街”的部位。这些穴位大都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重要作用,其原理在于标本、根结、气街理论所说的经气纵向、横向联系。

②腧穴主治作用的依据 A、近治作用:“标”、“结”、“气街”主要论述了经气汇集、交通于头面、躯干等部位,因而对头面、躯干部腧穴的局部作用在理论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需注意的是,“标”、“结”、“气街”部的腧穴虽以近治作用和分部主治相应脏器为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部位的腧穴不具有远治作用。如头气与胫气之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