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印染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纱线印染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d53059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8

纱线印染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1.1.2项目承办单位

单位名称: 法人代表:李明东 所有制形式:股份有限

1.1.3项目主管部门:辽阳县乡镇企业管理局 1.1.4项目建地点: 辽阳县刘二堡经济开发区 1.2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 1.2.1研究工作依据

辽阳三联染整有限公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 1.2.2研究工作的范围

A、市场需求预测与现有规模论证; B、原材料供应的可行性调查; C、技术方案的研究;

D、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E、现有固定资产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F、厂区中的总体布置与交通运输。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审批意见

1

纱线印染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1.3.1项目计划资金总额为2292万元,全部企业自筹。 1.3.2项目计划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项目正式经营后年销售收入8600万元,年创税金及附加255.73万元,年创利润总额774.17万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工人就业110余人。

1.4推荐方案与研究结论 1.4.1项目简介

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经济,辽阳县辽阳三联染整有限公司(辽阳县刘二堡经济开发区),自行建设染布厂,采用先进布料印染成套生产线和生产工艺,拥有完整合理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企业管理体系,产品通过国家布匹印染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经用户多年来的使用检验,产品不褪色、平整度好、柔软度好、不起层,质量稳定,能够满足用户生产的需求,受到沈阳市多家布料批发用户的好评。现在,辽阳三联染整有限公司是目前辽阳市布料印染企业的“龙头”,并在2006年通过布料印染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查,获得了不料印染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是辽阳市布料印染行业的第一人。

综上所述,本项目产品不仅是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还是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的环保产品,而且本项目不占用耕地,能够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工人就业110人。实现利税255.73万元。

2

纱线印染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1.4.2项目建设可行性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染整工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体系,为染整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2008年底,规模以上染整企业近千家,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占世界染整市场的25%。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新型染整开发能力逐步提高,使我国在涤纶染整生产领域居世界先进行列;半自动染整机生产实现了较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近三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四大半自动染整机生产国之一;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染整剂、染料助剂在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我国染整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染整工业发展的需要。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传统的印染加工设备比重较大,差异化、节能降耗等新型、高端产品仍主要依靠进口,年进口额高达40亿美元,占国内染整机械市场的近40%。二是专用件和配套件生产水平不高,整机产品稳定性较差,2008年辅助装置和零配件进口额4亿美元,占国内染整部件市场的35%。三是“两化”融合水平较低,染整设计制造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遍,产品自动控制水平较低,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为染整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3

纱线印染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而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坚持纺织机械工业结构调整与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促进传统纺织机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装备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新型纺织机械的研发和产业化,为培育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提供保障;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纺织机械装备,本着保护环境及消除安全隐患为原则,落实环保及安全措施,加速建设步伐,以更好地发挥两个效益,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及优势。

1.4.3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根据国内染整市场实际情况和投资及经济效益的分析现建一条年设计产量达2000万m的布料染整生产线一条。

1.4.4工作原理

纺织加工以后的加工工艺。它是织物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通过染料、药剂和助剂在专用设备上进行的化学和物理加工过程,包括(染整用水及表面活性剂、棉及棉型织物的退浆和精 、蚕丝和真丝绸的精练、漂白(Bleaching) 、丝光、热定形(Heat Setting) 等)

1.4.5厂址概述

项目建设在辽阳县刘二堡经济开发区,紧邻省级公路,坐落在路的南侧,四周环境状况良好,远离居民区。

1.4.6主要能源及动力供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