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知识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解剖学知识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d60dd06cc22bcd127ff0c16

2.小脑分成哪三叶?小脑扁挑体位于何处?有何临床意义? 3.小脑通过什么结构与脑干各部相连?它们由何组成?

4. 间脑位于何处?分为几部?各部在外形上可看到哪些结构? 5.第三脑室位于何处?通向何处?

6.间脑各部有什么重要的灰质核团?它们各有何重要的机能?

7.背侧丘脑内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各接受什么纤维?发出纤维投入何处? 8.内、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如何?

9.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的起迄?有何功能?

端脑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传导路(1)

4学时

十、端脑

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以小脑纵裂为界,以胼胝体相连。 大脑和小脑之间以大脑横裂为隔。 每个大脑半球有三个主要脑沟,即:

1.中央沟 在大脑半球背侧面中央,自后上→前下。 2.外侧沟 起自半球下面→背外侧面,自前下→后上。 3.顶枕沟 在半球内侧在后部。 每个半球被上述三沟分成五叶: 1.额叶 在中央沟前方。

2.顶叶 在中央沟后方,顶枕沟前方 3.枕叶 在顶枕沟后方。 4.颞叶 在外侧沟下方。

5.岛叶 在外侧沟的深处,被额、顶、枕、颞四叶所遮盖。 掌握大脑半球各叶的沟、回: 额叶的沟、回: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眶沟、眶回(嗅束、嗅球位于眶回的内侧,嗅球与嗅神经相连,嗅束向后扩大为嗅三角)。 顶叶的沟、回:

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内沟、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中央前、后回上端在内侧面合成中央前小叶。 颞叶的沟、回:

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横回、颞中回、颞下回、忱颞外侧回枕颞沟、忱颞内侧回、侧副沟、嗅脑沟、海马旁回、钩、海马沟、齿状回、海马(海马和齿状回属海马结构)。 枕叶的沟、回:

距状沟、楔叶、舌回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尚可见胼胝体沟、扣带沟、扣带回、边缘支。 端脑的内部结构:

掌握侧脑室的位置、分部:

45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前部以室间孔(位于丘脑前结节与穹窿之间)与第三脑室相通。分四部。

中央部 位于顶叶内。 前角 位于额叶内。 后角 位于枕叶内。

下角 位地颞叶内,最长,几达海马旁回的钩处。 中央部和下角内有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部分。 掌握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

基底核是大脑半球内的灰质核团,位于脑底附近,包括: 尾状核 与侧脑室相邻、分头、体、尾三部。 豆状核 位于岛叶深部。

屏状核 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

杏仁体 位于海马旁回钩的深面,与尾状核尾部相连接。属边缘系统。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壳 属锥体外系结构,是控制运动的一个主要调节系统。

豆状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 人类基底核病就一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改变。 大脑皮质构造的基本形式和Brodmann氏分区法:

大脑皮质是由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构成。神经元以分层方式排列,细胞之间有丰富的联系。

Brodmann根据大脑皮质各部各层细胞的大小、形状、密度和排列方式,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

掌握大脑皮质主要的功能中枢:

运动中枢(第1驱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叶的前部, 包括Brodmann第4区。第6区。

感觉中枢(第1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及旁中央小叶的后部, 注意投射特点。 包括Brodmann第3、1、2、区。

视觉中枢 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相当Brodmann第17区 (纹状区)。 注意投射特点。 听觉中枢 颞横回,包括41区、42区。 内脏管理的皮质中枢 在边缘叶。

听觉性语言中枢 在颞上回后部(第22区)

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第39区)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第8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第44、45区)

大脑半球内白质纤维束的分类: 分为三类:

1.连合系 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 2.联络系 连接同侧半球各叶皮质之间的纤维。

3.投射系 连接大脑皮质与脑的其它部分及脊髓之间的上、下行纤维。 掌握胼胝体的分部及联系情况: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是最大的连合纤维束,连接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分三部: 胼胝体膝部 连接两侧半球的额叶。

46

胼胝体压部 连接两侧半球的枕叶。

胼胝体干部 连接两侧半球的额、顶、枕、颞叶。 前连合和穹窿的位置及联系:

前连合 紧邻穹窿前方,由连接两侧嗅球及颞叶的纤维组成。 穹窿 为发自海马的投射纤维。呈弓形贴于胼胝体下面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穹窿连合),最后穹窿绕过室间孔的前方一乳头体核。

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内囊各主要纤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大脑内的投射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内囊为一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在端脑的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端向内侧的“>”字形,可分为三部: 1.内囊前脚 位于尾状核头与豆状核之间,含额桥束及丘脑前辐射。

2.内囊后脚 在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后脚按其部位又可划分为三部:

(1)丘脑豆状核部——在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主要含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和丘脑中央辐射(从背侧丘脑腹侧核群→大脑半球中央沟前、后方皮质的纤维。) (2)豆状核后部——在豆状核后方的部分,含视辐射和顶枕桥束。

(3)豆状核下部——在豆状核下方连于颞叶的纤维。有听辐射和颞桥束。 3.内囊膝 前、后脚汇合处,含皮质核束。

内囊是大脑半球内部的重要结构之一,是投射纤维的主要通路,若该区受损,将会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当供应此区的血管有出血或血栓时,常累及某一侧内囊,患者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偏瘫,若损及视辐射时一偏盲。 边缘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扣带回、海马旁回围绕胼胝体,加上海马和齿状回共同组成边缘叶。边缘叶与其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区、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群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 功能:

1.个体保存(寻食、防御等)和种族保存(生殖行为); 2.调节内脏和情绪活动; 3.参与脑的记忆活动。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基底核 2.穹窿 3.胼低体 4.边缘叶 5.海马结构 6.隔区 二、问答题

1.大脑半球根据什么沟分叶的?各叶上有哪些重要的沟和回?在脑的正中矢状剖面标本上,可看到哪些结构?

2.侧脑室分为哪几部?各部位于何处? 3.内囊是什么组成的?位于何处?分为哪几部?各部通过的传导束有哪些?若一侧内囊出血可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

4.豆状核和尾状核由何分隔?何谓新、旧纹状体?有何功能?

5.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哪些?前连合位于何处?连接何部?

6.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各位于何处?身体各部在这二个中枢的投影情况是怎样的? 7.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各位于何处?接受何处来的纤维?若一侧视觉中枢或听觉中枢受损,各将产生什么后果?为什么?

8.何谓优势半球?什么叫语言中枢?包括哪些?各位于何处? 9.下列部位损伤后,引起什么功能障碍? (2)左侧内囊后脚

(3)左侧颞上回后部(22区) (4)左侧额下回后部(44区)

47

(5)左侧内囊后脚的前1/3

第三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掌握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

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部分,有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之分。一般要涉及最高中枢大脑皮质。

由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髓、脑干、间脑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叫上行或感觉传导通路,由大脑皮质发出纤维经内囊、脑干、脊髓、周围神经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叫下行或运动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深部感觉指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 深部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肌肉 肌腱 关节 皮肤

薄束核 延髓 楔束核 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在延髓中央管腹侧) 随脊神经 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形成薄束、楔束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 枢 突

第一节神经元 第二节神经元 第三节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经内囊后脚

深感觉通路中,纤维的排列有明确的定位,在后索中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排列为骶、腰、胸、颈部的纤维。

深部感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薄束、(传导躯干下部及下肢来的信息)楔束(传导躯干上部及上肢来的信息)受损,可出现闭目站立时身体倾斜、摇晃、易跌倒,同时精细触觉和振动觉丧失。

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及机能意义

肌肉 肌腱 关节

胸核 进入脊髓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

小脑旧皮质

随脊神经 随后根入脊髓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 枢 突

第一节神经元 第二节神经元 Ⅳ--Ⅵ层灰质

进入脊髓对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

小脑接受冲动后,经锥体外系反射性地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 势。

掌握躯干、四肢痛、温、触(粗)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行走和交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