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期末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现当代期末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e326586fab069dc502201dd

中国当代文学:

? 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迄今约60年以及由此而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发生、发展、消长、繁荣于整个中国大地上的文学(作为完整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理所当然地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 ? 时间概念、地域上、社会演变角度、文学自身演变发展。 第一次文代会:

建国后三大规模文艺活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地下文学:

1、 手抄本小说:张扬长篇《第二次握手》,小说写作始于1963年,《浪花》;后扩展为十来

万字《香山叶正红》;1967年,在湖南浏阳山区又作了修改;两年后,第四稿,《归来》;1973年,第五稿,又再次被广为秘密传抄;在传抄中,有读者将书名改为《第二次握手》;1974年,写第六稿。次年1月,“多次写反动小说”,被逮捕。1979年1月,平反。 《第二次握手》写丁洁琼,苏冠兰等老一代科学家的事业和爱情。 靳凡《公开的情书》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赵振开《波动》

柳青《创业史》:

* “三红一创,保山青林”(《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海雪原》)

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史诗性的巨著。 地点:蛤蟆滩(汤河,下堡村)

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 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 高增福、任欢喜、徐改霞、任老四、秀兰

1、 人物分析:

(1)梁生宝:是当时党在农村政策的化身。是新时代光辉思想和优秀品质的农村基层干部典型。这一形象被认为是达到了“相当艺术水平”的“新人”的“光辉形象”。

(2)梁三老汉:是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在他身上,充分显示了老一辈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曲折的思想历程。体现了人性的弱点、转向、复杂面。 (3)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

郭振山:“浑身是心眼” 郭世富:“不识字的经济专家” 姚士杰:“好汉厉害,不在脸上,在心里头” 2、 在文学界获得极高的评价:

(1)“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2)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3、艺术成就:

①人物塑造鲜明生动,且具有类型代表性。

(1)根据人物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经历来刻画人物(2)人物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3)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②艺术构思宏大深刻、严谨:纵、横交错两方面来写 ③主题历史深度使小说获得了内容的史诗性。

梁斌,原名梁维周,《红旗谱》:

1942年写出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又将这个短篇改写成五幕剧《千里堤》,并扩写成中篇小说《父亲》和剧本《爸爸做错了》。经过20多年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积累,这些为他创作《红旗谱》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在长期艰苦的努力下,第一部《红旗谱》于1958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于196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于1983年出版。

《红》的全书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被誉为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方农民运动的壮丽史诗。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和当代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 1、内容:《红》以“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学潮为中心分为两部分。

2、人物分析:朱老巩 严老祥 冯兰池 朱老忠 严志和 三代与地主 冯贵堂

大贵、二贵运涛、江涛

(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朱老忠这艺术典型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标志着五四以来新文学在塑造农民形象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红》则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深广度上,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塑造出朱老忠这一个丰厚而深沉的革命农民的英雄形象。 (2)朱老忠:是跨越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

①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②“为朋友两肋插刀”慷慨好义、正直无私、救危扶困,舍己为人。③“出水才看两腿泥”坚忍不拔,有勇有谋。

(3)严志和:小说中把他作为朱老忠形象的对照和补充来写的。他们有共同点。但是朱老忠主要代表中国农民的英勇、豪爽、坚韧的一面,而严志和则更多地代表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保守的一面。

3、小说对民族风格和形式上的探索与追求:

民族风格和形式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运用生活中的民族语言,即人民大众的语言,去真实生动地描写本民族的,尤其是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理想和斗争。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文代会上,肯定了《讲话》是 “我们今后文艺运动的总指标” 。赵树理《登记》,西戎《赖大嫂》,李准《李双双小传》

梁斌的《红》在民族风格和形式问题的探索与追求有着鲜明的特色。

(1)小说的主题思想: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大革命失败前后——九一八前后的农民革命斗争事件,而且是在“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冀中平原发生的。 (2)浓郁的地方色彩:风景画、民俗画

(3)结构布局上:运用短章节结构手法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的故事连贯,主干突出,层次分明。这种结构布局学习《水浒传》的方法。小说围绕着两家三代农民与地主一家两代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巧妙地穿插着许多支线。 A、地主阶级内部守旧派和维新派的矛盾; B、农民中先进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

C、青年男女争取爱情自由和封建礼教的矛盾; D、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民族矛盾。

(4)表现手法上:主要学习中国古典小说偏重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写人物性格”的这种写作手法,但同时又吸取了外国小说“较多地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写人物形象,通过比较多的心理描写来写人物性格。”——梁斌《漫谈〈红〉的创作》

(5)语言上:朴素生动,通俗易懂 A、人物语言个性化B、谚语、俗语 (6)叙述方式上:(学习《左传》写法)

A、叙述者在空间上完全不受限制,自由出入各色人物的内心。

B、叙述者在时间上完全受限制,只能随事件的发展作顺时态的叙事。 C、叙述者在小说中是隐形的。

4、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北方农民运动的壮丽史诗。

#史诗性:是当代不少写作写作长篇小说的作家的追求,也是批评家用来评价一些长篇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的重要标尺。 这种艺术追求及具体的艺术经验,更多来自19世纪俄、法等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和20世纪苏联表现革命运动和战争的长篇。

到了50年代,作家的“时代”意识更加强烈,反映“伟大的时代”,写出“史诗”性质的作品,成为最有抱负的作家的崇高责任。(1)有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如柳青《创业史》;(2)主要的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如《保卫延安》(这是当代最早被评论家从“史诗”的角度评价的长篇)、《红日》、《红岩》、《红旗谱》、《三家巷》、《苦斗》等。 #“史诗性”在当代长篇小说中,主要表现为:

(1)揭示“历史本质”的目标 (2)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

(3)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 (4)英雄形象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 5、《红旗谱》有相当宏阔的生活画面和长卷式的结构。 (1)小说构思为多卷本。(三部)

(2)结构安排也有独立成章的“楔子”,这为“正义”提供了铺垫和对比。

(3)主题: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4)人物:小说对朱老忠这个人物的创造,切合了当代有关“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一是人物在小说整体中的中心位置;另一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

杨沫《青春之歌》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1958)、《芳菲之歌》(1980)、《英华之歌》(1990)

《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仅一年半时间就售出130万册,成为这期间长篇小说中仅次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在60年代的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拥有大量读者。 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小说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 类似的长篇还有高云览(1910-1956)《小城春秋》(30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

1、内容:小说以1931年“九 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正面描绘了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 2、林道静这一形象正是作者自身的体验和理性认识的产物。 林道静逃离自己的大地主家庭是中国版的娜拉出走。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说:“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形象见文学史)

林道静是50年代大陆文学塑造的比较成功的知识分子艺术形象,《青春之歌》受到了当时广大青年的欢迎。 3、艺术特点:(书本28)

(1)是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小说把人物置于九一八到一二九的背景上,既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期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再现了以北平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背景,同时又通过简笔勾勒其他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 (2)浓郁的抒情笔调,是《青春之歌》的又一艺术特点。无论是描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叙写事件、渲染气氛,作者总是笔墨含情,使情景交融。尤其是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时,笔锋细腻,满贮诗情,虽含稚拙与盲目,但也显示出了杨沫作为一位女作家所特有的阴柔情愫。

李志准《李双双小传》: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李双双小传》1959年,是作者对农村新人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不断探索的一个突出结果。人物性格所具有的时代光彩和典型性格,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使作品获得了艺术魅力。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郭沫若为电影获奖题词“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敢于斗争的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喜剧色彩缤纷,赢得大众喜爱,是一首农村集体经济的颂歌。” 电影《李双双》的艺术结构借鉴了民间传统戏曲艺术的“二人”对戏模式。 一旦(李双双)一丑(孙喜旺),旦主丑从,丑角围着旦角转。

可以算作是“歌颂性喜剧”。但在“文革”中,还是被戴上“阶级斗争熄灭”论、“中间人物论”、“文艺黑线代表作”的帽子。 1、 人物分析: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善良、憨厚、勤劳,有着大孩子般的天真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2、 艺术特色: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2)通过复杂激烈的思想冲突来刻划人物的性格; (3)细节描写生动;

(4)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朴素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5)两条线索: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一是李双双同富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茹志鹃《百合花》

茹志鹃:1960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作品题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战争生活;一是反映现实生活。

《百合花》1958年3月《延河》杂志。(作品集三卷 66) (1)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百合花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出现次数:4 花的象征意义:象征纯洁与感情,军民之情 小说主题:表现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篇的格调 女性作家:擅长柔情描写 (2)小说中是如何完成对“新媳妇”性格刻画的? 神态描写

(3)找出描绘小通讯员典型性格的句子,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细节典型 (2)细腻而又有层次的心理活动 (3)笔调清新,结构富有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