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 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word文件193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 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word文件193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e54a5433968011ca30091d2

谈谈这首诗“夸张”的表现手法。 答:诗中多用夸张手法。

其特点之一,多用巨大的数字以加强诗歌的感染力。如“千斤”、“三百杯”、“千金裘”、“万古愁”等。

其特点之二,用反向对比的夸张来揭示诗意。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其从天而降,势不可挡;黄河东走大海,滔滔不绝,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其奔流到海一去不回。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突出了黄河的永恒和伟大。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过程只在朝暮之间便完成,使人生更显短暂。然后将二者放在一起作对比,于是宇宙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渺小之感油然而生,十分鲜明地表现了诗旨。

4,默写这首诗

(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分析这首诗在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答: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叙事中抒情。整首诗看似纯客观的叙事和描写,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文字,实际上处处渗透着诗人对挚友的深情。在最好的时刻送友人到令人神往的地方,处处是眼前美景,而处处融进了诗人的肺腑真情,可谓情意无限,感人至深。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2,默写这首诗

(四)杜甫《新婚别》

杜甫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见教材P69)

2,分析女主人公形象的时代特征。

答: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新嫁娘的生动形象。处于安史之乱年代的新婚之夜,新娘子面临的却是与丈夫的生离死别。这痛苦是战乱造成的,使她内心充满了怨恨、不平,但新娘子又是深明大义的。在国难当头之际,只有平定了安史之乱才有可能有社会的安定,所以新

29

娘子又反过来鼓励丈夫上前线,向丈夫倾吐曲折动人的肺腑之言,表达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新娘子既是战乱的受害者,又是正义战争的积极支持者。在她身上寄托了杜甫爱民与爱国两种思想,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是杜甫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代表作。诗作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极为典型的,诗人在这里大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虚构,新娘子由开始的不满战乱造成的“暮婚晨告别”的人生悲剧,到她“沉痛迫中肠”的心理矛盾,再到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把战争环境中的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写得相当充分,十分符合战乱的环境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女主人公的个性语言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杜甫《登高》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2,杜甫《登高》一诗的通体对仗特点。

答:律诗严格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首联和尾联无对仗的要求,可是这首《登高》诗恰是通体对仗,即全诗四联都对仗。

首联“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猿啸哀”和“鸟飞回”,自然成对,十分工整,而句中的“风急”和“天高”,对句中的“渚清”和“沙白”又是句中自对,读来极富节奏感。

其它如颔联、颈联、尾联各联,也联联是对仗,句句、字字合律。

明人胡应麟在其《诗薮》中评价此诗时说;“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此说颇为中肯。

3,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答:沉郁是指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深沉郁积;顿挫是指诗歌表现情感时回环往复及顿挫变化的音韵节奏。

4,背诵全诗

(六)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0

1,岑参生平及其边塞诗的特色(见教材P73) 2,理解本诗题目的意思

答:A,走马川:地名,又名左未河,即今之车尔成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B,行:歌行,诗歌体裁的一种(是乐府、古诗的一种体裁)。

C,出师:出兵。西征:向西方征战。(天宝十三载(754)冬天,御史大夫、北庭都护、安西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出师西征。岑参当时任北庭节度判官,写这首诗及另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壮行色。

3,岑参诗的特点

答:岑参是以写边塞诗著称,他是一位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清代沈德潜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唐诗别裁集》)岑参诗特点:

A,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给边塞诗开拓了新奇的境界。

B,以丰富活跃的想象描绘边塞的异域风光,用奇崛的语言和夸张手法描写边塞的景物,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因而岑参的边塞诗特别富有力量感。

4, 简析《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的景物描写和所起的作用

答:对奇异景物的描写是此诗的特色.如:边地九月就出现朔风夜吼、“平沙莽莽黄入天”和“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奇特景象。接着便是“风头如刀面如割”,和“马毛带雪”、“旋作冰”、“砚水凝”的奇寒。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对烘托将士们的精神状态起了极好的作用。

(七)白居易《长恨歌》

1,白居易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见教材P76)

2,题目《长恨歌》解析:

答:《长恨歌》的“歌”,是诗体形式的一种。《长恨歌》也就是歌“长恨”,“长恨”,永久之恨。“长恨”,是本诗的主题,抒事的焦点、中心。

31

3,《长恨歌》双重主题说:

答:一是对李、杨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 二是对李、杨的爱情悲剧及彼此的爱情赋予于很大的同情。

全诗的重点偏向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爱情悲剧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是李、杨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李、杨的“长恨”。

4,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答:A,叙事、写景与强烈的抒情相结合,在叙事中抒情。

B,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诗里所写的帝、妃都是历史人物,既源于历史,又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进行艺术创造前半写实,后半运用浪漫主义想象。

C,诗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所刻画的人物,主要是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实现。

D,语言精美,声调流畅。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诗歌,但也有相当程度的律化,有大量的对偶或合律的句子。本诗的押韵多变化,或连句押韵,或平声,或仄声,换韵灵活,而又音韵和谐、优美。

5、《长恨歌》这篇长诗对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抱什么态度?试分析诗的思想内容。

答: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历史上一个复杂的皇帝。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复杂的,具有二重性的。一方面,他在唐代建国一百多年所创造的物质和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史家称誉的“开元盛世”。另一方面,在他统治的后期,骄傲自满,倦于宵旰,一心追求声乐。开元之末,把大权交给李林甫和杨国忠,并信任、重用野心家边将安禄山,自己和贵妃杨玉环在深宫中过着朝欢暮乐的荒淫生活,结果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大乱发生,人民遭受了无穷的痛苦,太平盛世从此结束。但是李隆基的晚年,从唐代士人的眼光来看,又十分不幸:先是在逃往四川的路上,马嵬兵变,逼迫他处死了爱妃杨玉环;接着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提前做了皇帝;叛变平定,李隆基回到长安做太上皇,但已失去了统治权,被隔离在太极宫,景况是很凄凉的,后来抱恨默默死去。由于李隆基其人的复杂性,诗人白居易在处理李、杨爱情悲剧的时候,态度就具有了两重性。概括地说,就是:哀其不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