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e7bcf52cc7931b765ce1540

艺术特色:1、作品具有很高的典型化程度。2、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抒情化方式,注重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3、在结构上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4、在风俗画的描写中寄寓作家强烈的道德评判。 2、《寒夜》的主要思想、风格特征和突出的艺术成就

主要思想: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所经历的家庭破裂的悲剧,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风格特征:、巴金学习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与技巧,形成了以偏重于情感抒发为明显特点的艺术风格。

艺术成就:1、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详尽的刻画了汪文宣这个人物的屈辱心理,深刻的表现了他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以及造成他心理创伤的社会原因。2、准确的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及性格变化轨迹。3、细致入微的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寒夜》在艺术上的一个鲜明特色。

3、巴金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和重要地位

1、《激流三部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作品。2、巴金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反映五四精神的重要作品。3、巴金小说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有重大作用。4、巴金学习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与技巧,形成了以偏重于情感抒发为明显特点的艺术风格。5、巴金小说为我国长篇小说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 第四节 老舍 (一) 识记

1、 老舍的主要小说作品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

《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展现了20年代黑暗势力的摧残逼迫下的北京普通市民的悲剧命运,对用恶劣手段拆散两对年轻恋人的老张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赵子曰》写了一群住在北京“天台公寓”里的大学生,剖析了他们卑微的心理和空虚的灵魂。《二马》的背景是英国,小说以马则仁、马威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竖线,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横线,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画面。小说鞭挞了旧势力对新事物的扼杀,反映了新生力量的挣扎,并触及东西放不同民族之间要求心灵沟通的愿望与这种愿望和现实之间的茅盾。 2、老舍的《月牙儿》、《微神》、《断魂枪》等短篇小说佳作

《月牙儿》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月牙儿》以散文诗笔法来写小说。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月牙儿》与《微神》等以另一种方法写被侮辱被损害者,作品略带象征神秘的气息,现实与梦境交融,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3、老舍作品所体现的作家的文化反思 老舍是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和批判者。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内容,是老舍进行文化批判的重要领域,他的国民性批判也多是借此体现,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 (三)综合运用

1、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了黑暗就社会对劳动者的压迫。

人物形象塑造:1、祥子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助人,最后被现实扭曲了性格,自甘堕落。虎妞一方面好逸恶劳,善玩心计,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对祥子有着不平等的爱。2、作品展示了生活在祥子周围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形象,构成祥子悲剧的深广背景和现实依据。3、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鲜明体现了老舍“灵的文学”的主张。

主要艺术成就:一、结构紧凑,落笔谨严。采用老舍所谓的“拴桩法”。以车为核心展开所有事件。二、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三、地域文化特点突出。四、简洁、明快、准确、丰富的文学语言。五、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鲜明体现了老舍“灵的文学”的主张。六、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四世同堂》主题和题材的独特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要艺术特色

主题题材独特性:《四世同堂》写人们在北平沦陷后,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没有直接描写日本侵略者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暴行,而是通过描写战争八年之间北平每个人、每家每户、每日每时都经历着的痛苦与屈辱,有力鞭挞了那些武士道战争狂人和“有奶便是娘”的民族败类。

人物形象塑造:《四世同堂》突破了老舍以往每部作品一般集中塑造一两个或几个人物形象的构思框架。以祁家为主,冠家为辅,而钱家则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类形象系列最为突出。而这些形象,又有各种不同个性、不同倾向、走了不同道路的差异。

艺术特色:1、《四世同堂》采用长河奔流结构方式,其多线索的宏达叙述,在深广度、笔力、气势上都是自觉地史诗式的追求。2、内容涉及时间范围长,包括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从珍珠港事件到日本人投降。3、涉及的空间范围广,是一幅沦陷了的北京社会全景图4、核心叙事对象是小胡同,却波及整个北京、中国、世界,在有限的天地中见出了广阔的时代与世界的风云。5、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它以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代人的生活为中心,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6、小说中展现了多种矛盾,既有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又有维护民族尊严者与出卖民族利益者的矛盾。头绪繁多,但不蔓不枝。7、老舍善于在铺叙中节制,结构严谨得体,使得现代叙事中具有古典的匀调之美。 2、 老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1、老舍是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和批判者。2、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3、老舍是文学语言大师第五节 沈从文 (一) 识记

1、 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 192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 2、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代表性作品

1924年至1930年是其创作成长期。1931年至1938年是其创作丰盛期,也是成熟期,作品:《边城》、《长河》、《八骏图》、《新与旧》、《月下小景》、《阿黑小史》、《湘行散记》。1939年至1949年的十年间,其创作数量有所衰减。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沈从文小说作品中的“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人生”两大类题材

描写军队生活、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以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沈从文脱离湘西,进入北京,置身于都市新文化的经历,恰恰与其湘西经历构成对比,这使沈从文取得了对于生活的双重距离,获得了超越都市、乡村的独特视角。对于都市,沈从文以一个乡村叙事者的立场打量、批判都市文明;而对于故乡湘西,他多少能够以一个现代都市知识分子的眼光,加以批判性观照。 2、《边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化意蕴:《边城》的人生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的。作者在山清水秀的自然中,描绘了主人公翠翠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边城》中的人物描写是中国画式的,追求的是传神写意,情景相生,山水的光影与人的风流交融,呈现出美丽的人生境界。

表现手法:1、《边城》所展现的人生形式具有真实性,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理想。2、《边城》的世界并不平静,其故事情节仍然包含了强烈的悲剧性。3、《边城》的故事时间是静止的。景物只有季节的变化,人物似乎只有年龄的变化,一切仿佛在梦中。4、小说语言一方面叙述者利用概括的权力架构了一个价值体系,并且随时对于笔下的人物予以褒贬,另一方面适应叙述的需要,常常用“皆”、“必”、“从”、“从不“等词语,以实现对于叙述频率的调整,营造悠然淡远的意味。5、作品构成了一个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3、《八骏图》的写作意图和独特的叙事手法

写作意图:《八骏图》是对于知识者的一个解剖,同时也是对于民族之病的一个诊察。

叙事手法:《八骏图》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对于教授甲、乙、丙、丁、戊、庚、辛,作者调动多种叙述声音,或让人物自叙,或对话,或描写,揭示出各自鲜为人知的灵魂的一角隅。小说中达士先生的书信构成一个多功能独立的叙事声音。这是一个参与故事的有限视角,通过达士先生的声音,教授们的精神病态被分析得淋漓尽致。达士的书信恰似一个人物评价大纲。在大纲之后,作者一一展示教授们的灵魂。 (三)综合运用

1、沈从文作品所展现的人生形式和融入的作者的思想

沈从文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思想:湘西社会单纯、朴素,如牧歌般的乡村生活;对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而言,在故乡愉快的少年人生所留下的真挚的情感永远是真实的。然而它又是理想化的。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作者试图将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去重塑我们民族的品德。 2、沈从文小说的题材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

沈从文小说题材主要有湘西人生和现代都市人生两大类。这两部分互相对比,互相发明,前者使后者真正呈现出病态,后者使前者具有了理想化的形态。艺术特色:1、作者在都市文化批判系列中生动的展现了他眼中的世界病态。2、作者善于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以清淡散文笔调抒写自然风物。3、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4、作品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5、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

3、 沈从文的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在题材处理上,善用微笑来表现痛苦。2、具有散文化特征。3、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4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 第六节 曹禺 (一)识记

1、曹禺的生平和戏剧创作情况。 曹禺戏剧创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黑字二十八》、《蜕变》、《正在想》、《家》、《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2、曹禺的主要话剧作品。同上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曹禺剧作的问世标志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①“五四”前虽有话剧却没有话剧作家,当时演出的剧目不是翻译的外国故事,就是改变的传统故事,没有真正的话剧创作。②“五四”以后到30年代,一般话剧或者脱不出移植改编的窠臼,或者形式简陋单调,话剧成了缺乏戏剧性的对话体故事,远远落后于小说和新诗。③进入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兴起,反映工农生活和小市民阶层生活的社会现实题材戏剧大为增加,但艺术上多流于公式化。④《雷雨》、《日出》、《原野》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2、曹禺戏剧具有的悲剧意味。

①曹禺的戏剧具有命运悲剧的意味。作者引人注目的借鉴了那种表现古希腊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命运悲剧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引起曹禺戏剧创作冲动的是“复杂而原始的情绪”。

②曹禺的戏剧不仅是命运悲剧,也是社会悲剧。曹禺戏剧所表现的这种凌驾于人之上、控制和摧毁着人的“力量”,是与其要揭露的黑暗现实、要控诉的社会罪恶结合在一起的,透视从辛亥革命到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3、曹禺剧作人物性格的刻画。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写他同情心爱的人物,并不回避这些人物的弱点;写他憎恶的人物,也没有将其简单地写成概念化的丑角。因此,曹禺剧作的主要人物不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形象,不是单一平面的性格,而是大多具有多侧面多层面的性格内涵,因为性格的丰富而成为“说不尽”的“圆型人物”。曹禺戏剧的人物塑造远远的超越了当时剧坛流行的简单化概念化的模式,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性格特色,蕴含丰富内涵和咀嚼不尽的“魅惑力”。 4、曹禺的剧作具有的强烈的戏剧性。

曹禺的剧作具有强烈的戏剧性。①他的剧作中都具有显在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或内在的情感波澜的激荡起伏。②强烈的戏剧性有时也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和内在情感的波涛汹涌。③为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在动作,曹禺还常在戏剧中设置一些精彩的抒情场景。 5、曹禺剧作的戏剧结构。

《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 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从“片段的方法写起”:??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第二,剧本情节线索也较繁杂,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帅全剧的中心冲突,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穿动作。初看,结构松散,矛盾冲突不集中,但主题思想将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6、曹禺剧作在戏剧语言方面的特色。

①他给每位剧中人所写的台词,都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②曹禺戏剧语言准确生动的表现出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三)综合运用

1、《雷雨》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在一个充满矛盾纠葛的故事中,作者揭露了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鞭挞了封建专治赖以生存的黑暗社会,批判了封建专制与虚伪道德。

人物形象塑造:周朴园是一个戴着封建胎记的资本家。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表现了专横、自私、阴险、冷酷、虚伪的性格特点。繁漪这个悲剧女性是作者感受最为真切的人物,也是剧作家独特的戏剧审美发现。作者对周萍这个形象的刻画是对周朴园性格描写的一个补充。对鲁侍萍、四凤的刻画,深刻的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残酷,控诉了畸形社会的罪恶。

艺术特色:①独特的艺术结构。采用“回溯法”,将前后三十年时间的内容浓缩到一天内来表达。②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③追求戏剧的诗意。

2、《日出》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日出》是一部社会悲剧。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都市生活的图景对现实做了深刻的剖析,表达出对旧制度势不两立的彻底批判态度,也表达出他戏剧审美创造中对“日出”的憧憬。

人物形象塑造:陈白露是《日出》的中心人物,她美丽、智慧,总是将他骄傲的心态化作嘲讽的笑挂在嘴角,然而又不时流露那种漂泊人特有的倦怠和厌恶。

艺术特色:①矛盾冲突的生活化。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从多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用诸多生活的片段像绘画中的“色点”一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②矛盾冲突和生活画面虽然较分散,但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由内在的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的“观念”和外在的串缀全剧的串线人物去达到的。③采用暗场处理的方法,对戏剧结构起辅助作用。未出场的金八,作为始终牵制着场上人物命运的阴影,在结构上也构成了各种事件的一条潜在的连缀线。

3、曹禺剧作对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重要贡献。 《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对导、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曹禺的作品,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并使职业剧团得以存在,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 第七节 小说创作 (一)识记

1、3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矛盾的“《蚀》三部曲”、叶少钧的《倪焕之》、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2、30年代小说作家形成的几个主要群落。 ①左翼作家群②东北作家群③京派作家群④“新感觉派”作家群。

3、左翼作家群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蒋光慈、洪灵菲、华汉、柔石、胡也频、丁玲、张天翼、沙汀、吴组缃、叶紫。 4、蒋光慈、柔石、丁玲、沙汀、艾芜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情况。 蒋光慈:《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柔石: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