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案]2020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精品全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全册教案]2020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精品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ea45703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5

2.通过感官来发现

眼 —— 视觉信息 耳 —— 听觉信息

感觉器官 舌 —— 味觉信息

鼻 —— 嗅觉信息 皮肤 —— 触觉信息

观察记录单

从图片中 物品 看到的 想到的 受到的 通过看 用感官感

盲文由来

41

六点盲文的发明者是: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也有人翻译为刘易斯·布莱叶。他1809年1月4日出生在法国一个贫苦的马具匠家里,他3岁时玩弄工具时不慎失手,刺伤了一只眼睛,不久又感染另一只眼睛,以致双目失明。

布莱叶的父母没有放弃对这个盲孩子的培养。父亲在木板上用钉子组成字母,教他认字,后又送他到村里的小学读书。布莱叶学习既刻苦又聪明,深受老师和校长的喜爱。

1819年,布莱叶被送进巴黎皇家盲人学校。盲生的课本,用放大的凸版的普通字母印刷而成,又重又笨,摸起来很慢,书写更困难,而且课本的数量很少,大部分课程靠口授。布莱叶学习刻苦、成绩好、求知欲强,但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他由此意识到,必须创造一种容易摸读和书写的盲文,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1821年,有一天学校校长请来退休海军军官查尔斯·巴比埃,给学生们讲授和示范一种“发音”法,或叫“夜间书写”法符号,它是一种用两行各6个凸点的符号来表示各种音标的方法, 是专为夜间作战时传递命令和加强联络而创造的。年仅12岁的布莱叶听完这个报告后,激动地对巴比埃说:“以凸点代替线条的方法肯定可以创造新的盲文……”

此后,布莱叶专心致志地研究这种盲文:究竟需要多少凸点为最佳?怎样编排字母和其他符号?用什么样的写字工具?点距应多大……

1824年,刚满15周岁的布莱叶从人的体形受到启发。他想,每个人都有两个肩膀、两臂和两个膝盖,在这些部位上若各加上一个凸点,不就成了放大了的6个凸点了吗?多么有意思的6个点啊!经过一番精心安排,一套以不同方式排列、有规律可循的法语字母方案拟定出来了。6个凸点,加上空白,共有64个变化。

1829年,布莱叶在原方案基础上加入了数学符号和音乐符号。他把这个方案首次向皇家盲人学校全体师生宣读,要求校领导予以审查和推广。1837年正式定稿。次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布莱叶盲文读物。

但是,布莱叶的6点制盲文遭到校领导的反对,他们坚持延用原来的盲文,不准布莱叶在学校传授和使用他的盲文。布莱叶又把修改后的盲文方案提交给法国学术研究院的教授们,请他们评价,但得到的回答仍是否定。

布莱叶从盲人学校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他曾担任过代数、几何、史地和音乐的教学工作。尽管他工作繁重,健康状况不佳,又遭遇很大挫折,但他并不气馁。由于他的盲文具有很大的 优越性,既便于摸读,又便于书写,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校里不准学,他们就在校外偷偷地跟布莱叶学,并义务为他作宣传。

42

1851年12月,这位年轻的发明家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就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的一个女学生在一次盛大的音乐会上演奏钢琴。这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对音乐皇冠上的明珠———钢琴,竟有如此娴熟的演奏技巧,令观众大为惊叹!他们纷纷要求她介绍学习钢琴的经过,并传阅搁在钢琴上的盲文乐谱。而这位女学生则将自己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老师布莱叶,她把他怎样创造盲文,又怎样耐心地教她,以及这种盲文至今尚未被学校当局所采用的情况一一讲了出来,大家深受感动。第二天,巴黎报纸上详细登载了这则消息。巴黎皇家盲人学校在社会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采用了布莱叶的盲文。

1852年1月,消息传到布莱叶的病榻前,奄奄一息的他为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终于被承认而感到欣慰。不久,他即去世,年仅43岁。

布莱叶逝世后,他发明的6点制盲文逐渐为世人承认。1887年,布莱叶的盲文被国际公认为正式盲文。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创造者,1895年,人们将他的姓——布莱叶,作为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

2.3《观察与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观察与比较》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3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概念“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本课是让学生在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的基础上,利用这些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与比较,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建立与观察事实的匹配程度,从而依据匹配的程度做出事物名称判断,能够对事物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聚焦板块:让学生对学习用品进行观察比较,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感觉器官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很多事物的不同之处”。

探索板块:安排了4个活动,旨在通过比较的方式,学生能找出被观察事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前两个活动“找不同”和“听声辨物”是学生利用单一的感官进行观察的活动,后两个活动“给不同浓度的溶液排序”和“挑选仿真水果”是以阶梯渗透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综合运用多个感官进行观察比较。

研讨板块:“运用感觉器官,我们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比较”和“同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这两个问题注重学生对之前活动的整理和体悟,以及认识到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比较的重要意义。

43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对用眼睛观察事物有很广泛的认知。但很少有学生能意识到利用其他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在进行比较时往往只有1—2种感觉器官参与,导致观察得到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加强“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比较”的探究活动,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事物,借助比较事物的相同与不同,并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的机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感觉器官观察到的信息,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特征及其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2.能够使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如实表发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体会到感觉器官的作用,爱护自己的感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创造性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和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能对感觉器官观察到的信息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2.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认识到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进行更精准、安全地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感官图片,水果和仿真水果若干,学生器材1份。

学生:两块不同的橡皮,塑料桶1只,绒毛玩具2个,塑料杯1个,纸杯1个,钥匙1串,棉花1团,3杯有序号的酱油溶液,活动手册,皮肤测试卡。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