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ed39e6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fa

(1)、心脏的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

(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尝试解释其原因?

(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它们的这些不同可能是因为输送血液距离远近不同。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心室。它们的这些不同可能是因为输送血液距离远近不同。同样的道理,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中左心室输送血液的的距离长。) (3)、心脏四腔的关系是怎样的?

(心脏的四个腔中相通的是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心脏的左侧与右侧的腔不相通。) (4)、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房室瓣,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只朝向动脉开、保证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

2、只有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才能不断地推动着血液循环流动,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从不休息的,是这样的吗?(人类的心脏也是要休息的,只不过是方式不太一样,它是通过舒张时间相对长于收缩时间来保证休息的。 心脏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同时也得到充分的休息。)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心脏的相关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布置:预习课本69——73页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位置、形状和大小

3、结构:(1)组成:心肌 (2)四个腔:(上):分左心房、右心房

(下)左心室、右心室 ;关系:左右不相通,同侧上下相通 (3)相连血管(房连静;室连动) (4)瓣膜:房室瓣,动脉瓣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心脏的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连部分是完全分隔开的,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呢? 二、探究新知。(学生先自学,教师再结合课件分别讲解)

1、观察70页“血液循环模式”图,默读71页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认识血液循环过程中经过的各结构名称。(强调肺部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2)、如何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口述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分别理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及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让学生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 血液循环途径:

①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动脉血: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 既能运输营养物质,又能运输细胞产生的废物。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化抽象为直观,一目了然地展示出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三、应用知识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再回到心脏前,它还有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指端的毛细血管-小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不可能、可能)

2、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氧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离、氧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3、在血液循环中,静脉血经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变成动脉血?动脉血又是怎样变成静脉血? (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跟肺泡里的空气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内,肺泡内氧进入血液,跟血红蛋白结合。经过气体交换,暗红色的静脉血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4、有的同学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液含氧多少来区分的,含氧多,颜色鲜红的是动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是静脉血。)

5、(1)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来到医院挂上了吊瓶,我就纳闷了:“消炎药怎么从手上的血管到达牙龈的呢?”

(2)假如你是一个氧分子,请讲一讲你在人体的旅行过程吧! 四、扩展知识:认识冠脉循环 ,心率和血压的相关知识。 五、课堂总结

1、回顾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血液循环途径:

①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教学反思:

第四章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认同同型输血。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通过课前调查和采访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协作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4、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输血与血型、血量的关系

2、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调查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分配: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血液,请同学们回顾思考: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引入新课:众所周知:人体里流淌不息的血也是生命的源泉。一旦失血过多,就会有生命之忧。那么,如何来挽救那些因为失血过多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呢? 3、板书课题: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探究新知:

(二) 血型的发现过程

1、教师讲解:17世纪时,医生就曾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的血管,来抢救大出血的病人,但是不成功。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入人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能够起死回生,多数病人输血后却会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这是为什么?动物和人血液成分不同,人与人血液成分(血型)间往往有差别,输血会发生凝集反应。

输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成功地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此后许多医生用输血的方法使濒临绝境的病人重获新生,然而不幸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发生,有人输血后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为什么呢?——血型不合。

由于输血事故的频频发生,使输血疗法沉寂了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茨坦纳首先揭开了血型之谜,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是怎样发现血型的呢? 2、学生阅读课本76页的“血型的发现”,教师补充讲解。

当时他在研究发热病人血清中凝血素的一些问题却意外注意到正常人的血清中有一种物质,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这一现象使他联想到半个世纪前的输血反应,一个问题在他的脑海里诞生了。

【提出问题】:输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和红细胞相遇是不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原因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实验】 :他的研究小组有5个同事,他想用他们六个人的血液来做一次试验,他把自己的想法告之同事们,立即得到响应。

【制定计划】:1、抽血,分理处红细胞和血清。

2、把甲的血清滴在6个载玻片上。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观察现象。 3、分别用其他5个人的血清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4、记录:把滴入红细胞后出现凝集团的用“+”表示。不出现的用“-”表示。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这种记录结果的方法也被称为“棋盘法”

【分析表格】

1、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 2、不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两种情况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