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word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ef8f3d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2f

《孟子》二章

一、富贵不能淫

一、解释划线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中。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做为、有气节的男子)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安静 )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 孟子曰:“是(指示代词,这 )焉( 怎么,哪里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行冠礼 )也,父命( 教导、训诲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去、到 )送之门,戒( 告诫 )之曰:‘往之女(女同汝,你 )家,必敬必戒( 谨慎 ),无违( 违背)夫子(丈夫)!以(把 )顺(顺从)为(作为)正(准则、标准)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遵循)之,不得志,独行(固守、坚持 )其道(原则,行为准则)。富贵不能淫(使??惑乱、迷惑 ),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动摇),威武( 威胁暴力)不能屈(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安静),天下就太平无事。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和儿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理解性填空: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问答题: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 是什么?

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认为公孙衍、张仪像出嫁的女儿完全顺从丈夫一样顺从君主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得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一、讲仁德,守法礼,做事合乎道义;二、无论得知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不能为了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7.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 )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 )。 入( )则无法家( )拂(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 。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4、人恒过, 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7、入则无法家拂士,

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理解性填空: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四、问答题:

1、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出身卑微,在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作者列举这六个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经过艰苦磨炼造就,为下文得出“生于忧患”的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表达效果上: 运用排比句式,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2、 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人要经历的磨炼?磨练的益处是什么? 思想磨练、生活磨练、行为磨练;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3、文章第二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重点】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吗?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

接着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客观上,思想、生活、行动上经受艰苦的磨难,逆境能使人磨练意思,增加能力;主观上还要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成功。(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