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编辑排版要求(后附理工科范本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毕业设计编辑排版要求(后附理工科范本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f06a6476c175f0e7cd137e4

附件1:

重庆科技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毕业设计(论文)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图表清晰,格式规范,文字流畅,字迹工整,结论正确。

3.毕业设计(论文)中所使用的度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图纸绘制、实验数据、各种标准资料的运用和引用都要符合有关规定。

4.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图或表要给予解释,统一标上编号和图题,安排于相应位置。若同类图表数量过多,也可作为附录列于论文后面。

5.手绘图形一律用碳素笔在硫酸纸或复印纸上誊描,并标上图号、图题,然后贴附于论文适当位置或附录中,要求图面整洁、比例适当。

6.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理工类一般不少于1万字,文科类正文一般不少于1.2万字。设计类专业题目应附设计图纸、计算机程序等;研究类专题应附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相关模型、计算机程序或调研报告、读书笔记等支撑材料。

7.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符合国标。

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要求

1.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毕业设计(论文)用A4(21×29.7cm)标准白纸,50页以上的用双面打印,50页以下用单面打印。页边距设置:上边距2.5cm,下边距2.5cm,左、右页边距均为2.5cm。页眉:1.6cm,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单面印制的,左对齐为“重庆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或“重庆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右对齐为各章章名;双面印制的,左页居中为“重庆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或“重庆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右页居中为各章章名。页眉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页脚:2.1cm,从设计(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位于每页页脚中部。

(2)字体与间距:凡打印的毕业设计(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前置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用罗马字母单独编页。 2.写作基本形式及要求

毕业设计或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打印完成。符合以下基本形式要求。

(1)前置部分

1)封面:封面格式按重庆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统一格式要求。封面内容须如实填写完整。

2)题名: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设计或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题名一般不宜超过30字。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语意未尽,可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3)摘要:摘要是毕业设计或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设计或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设计或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计算机程序,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小四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4)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位于摘要下方,另起一行,左对齐,中文摘要的关键词间用一个空格分隔,英文摘要的关键词间用一个分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5)目次页:毕业设计或论文应有目次页。目次页由设计或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按相应要求标出,字体用小四号宋体,目录层次不少于二级,下级目录右缩进两个字。

6)插图与附表清单:毕业设计或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应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次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7)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表: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说明汇集成表,置于图表清单页之后。

(2)主体部分

1)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一级标题之间换页,二级标题之间空行。

第一,关于序号。毕业设计或论文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理工类: 1××××(三号黑体,居中) ××××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小三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字)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进两个字) 缩进两个字) 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文科类: 一 ××××(三号黑体,居中) ××××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一)××××(小三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1××××(四号黑体,居左,右缩进两个1.××××(四号黑体,居左,右缩进两个字)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缩进两个字) 缩进两个字)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右缩(1)××××(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右1)××××(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右第一××××(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右第二,关于表格。应逐章单独编序(如:表2.5),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

表序和表题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无表题的表序置于表格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同一篇论文位置应一致)。表序、表题和表格内字体均为五号宋体。

第三,关于插图。插图要精选,图序逐章单独编序(如:图6.8),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毕业设计或论文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打印,无法打印时一律用钢笔绘制和标出。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图序、图题和图内字体均为五号宋体。

毕业设计(论文)插图要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采用中文,必要时可采用全英文标注。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

第四,关于公式。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应用“公式编辑器”进行编辑,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逐章编序(如(6.10)),序号排在版面右侧,且距右边距离相等;公式与序号之间不加虚线。

第五,关于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和各种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写成99年。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如:0.50:2.00不能写作0.5:2。

第六,关于软件。软件流程图和原程序清单要按软件文档格式附在论文后面,特殊

情况可在答辩时展示,不附在论文内。

第七,工程图按国标规定装订。图幅小于或等于A3图幅时应装订在论文内,大于A3图幅时按国标规定单独装订作为附图;

第八,计量单位的定义和使用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的规定执行。

2)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3)正文

毕业设计(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导出的结论、完成的设计等。

毕业设计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推导正确,结论可靠;毕业论文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设计或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结果及图表与数据必须注明出处,在参考文献中一并列出。一篇论文应至少有2-5个学生自己的观点。

4)结论或结果

毕业设计(论文)的结论或结果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是毕业设计或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自己的设计或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用五号宋体编写。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提倡要引用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及示例为:

第一,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应注明起止页码) 例:

[1]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Skolink M I. Radar handbook[M].2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第二,译著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书名[M]. 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应注明起止页码) 例:

[6]霍斯尼 R K. 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M].李庆龙,译.北京:中国仪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