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复习考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心理咨询师复习考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f0ac055cc7931b765ce15b2

2.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3.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容易运用机械记忆?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4.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6.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学会等待)。

7.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第四节童年期(7-12岁)

一、1.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2.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 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4.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5.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学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监控和调节。

6.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瓣转折期(这个转折年龄在10左右,即小学四年级)。

7.童年期儿童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①类别体系化②序列化)

8.亲子关系的发展——父母对儿童控制力量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9.儿童欺负发生的原因:?“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五节青春期(11、12-15、16岁)的心理发展 一、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石感的交替。

二、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的具体表现: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三、青春期情绪变化特点: 1.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2.青春期躁动(一个突出的困扰)。 四、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 1.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

2.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五、青春期人际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男女同学间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2.与父母的关系; 3.与教师的关系。

六、1.从出生到青年初期,人的智力一直在发展,到25岁左右达到顶峰。

2.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晶体智力是指导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在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3.帕瑞对青年期的思维进行了研究,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

七、1.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2.个体人生观的发展过程是在青春期萌芽,到高中阶段迅速发展,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渐走向成熟期。

3.影响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①思维发展达到抽象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②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③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

4.青春期社会关系的变化:?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婚姻关系。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一、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约在50岁左右。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二、1.在中年期,视觉和听觉处理信息的过程都随年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

2.中年期的记忆力不能笼统地说下降了,而是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改变。中年人在记忆加工过程中,不重视简单的细节,更关注有关事物本质的结论性的信息。

3.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三、1.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2.中年人的职业发展表现:?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工作绩效(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开始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一、老年丧失期观: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这里指的是: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

二、1.毕生发展观

2.影响心理发展的三种主要因素:?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3.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儿童期发展迅速,中年期有所减速但较为平稳,老年期走向衰退。 三、1.老年期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感觉阈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

2.老年期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到的减退或下降。

3.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作

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4.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智慧。

5.老年期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第四部分 变态与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

一、1.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而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等。

2.?精神分析理论对精神异常原因的解释,是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的:①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②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弗洛伊德推断:

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 ②“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

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④“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又称压抑或克制能力)。

3.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实验神经症”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先通过动物实验)。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一、1.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2.心理正常与异常区分的常识性方法:?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3.李心天非标准化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

?就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 ?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4.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四类标准化的区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5.郭念锋病与非病(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有无自知力,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一、认知障碍

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假性幻觉(形象模糊、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如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不用耳朵也能听到声音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存在、消失)、思维鸣响(听到自己的思想)、心因性幻觉(强烈精神刺激引发)。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奔逸(词汇丰富,自诉脑子反应快); ?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语速慢、自诉脑子不灵了);

?思维贫乏(语速不慢,回答简单,没有什么要想,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不切题,答非所问);

?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旁人无法理解); ?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

?思维中断(思维过程突然中断,不受意愿的支配,心里明白,但脑子里一片空白); ?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还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活动); ?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完全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 2.思维形式障碍:

?妄想(①关系妄想②被害妄想③特殊意义妄想④物理影响妄想⑤夸大妄想⑥自罪妄想⑦疑病妄想⑧嫉妒妄想⑨钟情妄想⑩内心被揭露感);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于患者的脑海中。(明知不必,但无法摆脱,而苦恼)。表现形式:①强迫性回忆②强迫性穷思竭虑③强迫性计数④强迫性怀疑⑤强迫性对立观念。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无法自拔。常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3.智能障碍之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 三、情感障碍

1.以情感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高涨

?情感低落(愉快感缺失、自我评价过低、自罪妄想、自杀企图)

?焦虑(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患者常有濒死感、失控感、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恐怖。

2.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3.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四、意志行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