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诗变和中唐两大诗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大历诗变和中唐两大诗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fc3a6323968011ca30091f6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写自己在郡斋的孤冷之中忽然想到山中的道士如何抵挡这种冷,涧中拾来荆棘作柴火,而贫寒的处境和道士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脱俗的修行,只能让他来“煮白石”,清峭之中的古淡,不染一点凡尘俗气。一瓢饮的寒士,在风雨夕的清冷处境里,和清寒的道士无法相见互致慰籍。这并不纯然是因为阻隔,而且因为道士隐居空山之中,落叶潇疏的景象无法寻觅他尘外的足迹。

此外,韦应物因为曾经目睹了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写了一些反应社会残破景象的诗歌。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种心情和自己作为地方官的切身职责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自我反省的洁品,“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奉钱”,表现出诗人的这种心理。在诗风上也延续了张九龄等人郡斋清雅守静的风操。 他的《滁州西涧》是一首颇得好评的作品。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写晚潮带雨的迅疾之中野水横舟的散旷之趣,一迅疾,一旷朗,对比之下又相得益彰。

元结和杜甫同时而稍晚,他是当时有名的儒士元德秀的侄子,深受儒家教诲,因此他在诗歌上倡导恢复元古的淳朴风气,从敦厚诗风、拯救浇伪的角度,他对文词雅丽的诗赋之作表示批评,希望恢复“诗经”中“国风”和乐府诗导达人情的写作传统。如果把这一点和杜甫在天宝时期转向反应现实、揭示社会矛盾,特别是写作新题乐府的现象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这种诗歌风气的转变,实际上是面对盛世衰变所采取的文学应对,他们希望以文学揭露时弊、上达下情的功能,承担改造现实的使命。所以,元结在作道州刺史时做了《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这些诗歌,对民病于战乱、租税、悍吏的现实做了深刻的评议。“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表达了他“以达下情”的愿望。这种做法得到杜甫的回应,杜甫做了《同元使君舂陵行》一诗,对元结这样“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大为赞赏。从这里开始,以乐府诗歌反应现实矛盾和生民苦难的思潮开出了源头,希望继承《诗经》采诗观风、泄导人情的传统,达到拯救时弊的作用。中唐时期白

5

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就是这种思潮发展的结果。

元结之后,能够继续以乐府书写民病的是顾况,他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效法诗经四言体,又采取毛诗传中小序著名题旨的作法,自己标明该诗所讽刺感怨的现实针对性何在。例如《囝》“哀闽也”,就对闽儿惨遭阉割卖身为奴的悲愍。这种作法的目的在于务使作品的用意显豁明白,为人所知。后来白居易的新乐府就提出了“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主张,与此是一贯相承的。此外,戴叔伦也写了《女耕田行》一类的作品,表现战乱赋税的重负使得农女不能出嫁的不合理现象,而且还要抛头露面、承担繁重的农业劳作。

大历诗人在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离乱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所以都对亲朋流离、聚散漂泊的感受有比较深的体会,再加上出仕后薄宦凄凉的处境,特别擅长表现衰老风尘之际,乍别乍离的感受。如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阔别已久的友人,在江海、山川的浮生变换之间偶然相遇,三四句写出这瞬间的心理细节,把数十年隔山隔水的别离造成的遥远的感受,要在“乍见”之下全部衔接起来,承认眼前的变故,复杂的情绪的曲折,成为最感人的地方。孤灯共照、寒雨暗滴、深竹淅沥、浮烟朦胧,深沉黯淡中点点滴滴的静默,掩饰着交流慰籍的短暂和温馨,末句写到明朝的别离,又回到江海、山川的人世无凭中去。《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写自己贫居独沉之中,感喟卢纶的看望。三四句写自己处境和煎迫于人生风雨中的感受,得到人们对称道。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抒,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

6

限凄凉,见乎言表。

又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昔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和外地十年不见,具已老大成人,相逢之时,互通姓名才知道是表亲,一个“惊”自按下了离乱和相逢的偶然而人生的漂泊的老大之感,回忆昔容的细节自然而然,又深远感人。这时才忽然觉悟到别来十多年真是沧海浮沉,变换不测,而短暂的相聚和问讯,由于暮天的时间的“终结”而缄默,天外的钟声悠悠的留下无尽的远韵,如同此时二人心中悠悠的思绪一样迷惘。贺裳《载酒园诗话》对三四句说:“情尤深,语尤怆,读之者几乎泪不能收。”又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此诗回忆自己早年在淮上为客时的经历,浮云无踪,漂流难系,流水逝川,十年暗换,相逢时已是鬓发萧疏,老于风尘了。

大历诗人有一些绝句小诗得到人们的称道。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之日不动烟火,而汉代宫廷中特许点蜡烛,这是一种恩宠。五侯是汉代一门有五人封侯,代指权贵之家。这首诗以晚春飞花和御沟柳色的婆娑,写京城寒食日的风情,而皇家燃烛的轻艳作为一种温暖氛氲的贵族气息,也笼罩到王公贵倖的家宅,浓淡合宜的自然风光和人间富贵的气息交融为和谐迷离的境界,含蓄而淡雅。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云:

7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上不系之舟的自由表现潇洒风月的襟怀,而钓者放情野水江村的姿态也自然而然得获得这种散朗的兴趣。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是脍炙人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月落霜降的寒宵,漂流在江上客船的诗人,望着岸上凋伤的枫影、江上依稀阑珊的渔火,怀着耿耿愁绪,难以入眠。栖乌不耐天寒而鸣叫,和姑苏城外的夜半钟声,都来缭绕诗人难以栖息的灵魂。诗中写来孤冷含愁的处境,有用城外山寺的钟声在夜半沉寂之时,渲染悠远的客子愁怀。

李益的一首《宫怨》也可以看到对王昌龄宫怨题材的延续。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卧听长门一夜长。

从永夜难明、宫漏点滴的声中,感觉似乎把海水加入了宫漏,总也滴不完,化出宫人海水般深的愁怨和难眠中不耐的焦虑。李端的《拜新月》则和李白的《玉阶怨》相似,从拜月的殷切表现细语脉脉的神情,至于所诉说的是什么事情,都没有表明,北风吹裙带的肖像,含蓄而动人。

开帘见新月, 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 北风吹裙带。

二、讽喻诗和新乐府

唐代前期强盛的大好局势,在安史之乱全面破坏了。首先,唐肃宗、代宗竭尽全力,名义上平息了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实际上是接受了魏博田承嗣、幽州卢龙的李怀仙、成德的李宝臣三个大藩镇的投诚,这样河朔的大片土地还在安史余部的手里,直到唐亡,这一带基本上都没有直接归属朝廷。此外还有占据山东的淄青藩镇、昭义军节度使薛嵩等势力的存在,就连地处开封的宣武军、淮西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