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中国法律史》复习题集(第1825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法考《中国法律史》复习题集(第1825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fc7bc0cc0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9

A、曾受一年有期徒刑之宣告者 B、曾受律师除名之处分者 C、凡背叛“三民主义”证据确实者 D、曾受破产宣告尚未复权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0.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卷一16题,单选)

A、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B、《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C、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书约”,法律规定重要的借贷行为都须订立书面契约 D、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度下已形成子女平均继承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1.根据清朝的会审制度,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程序之后,分四种情况予以处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4年卷一18题,单选)

A、情实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绞监候或斩监候

B、缓决指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能确定者,可继续调查,待危害性确定后进行判决 C、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 D、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被害人有亲老丁单情形,奏请皇帝裁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2.西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事契约关系的发展。《周礼》载:“听买卖以质剂。”汉代学者郑玄解读西周买卖契约形式:“大市谓人民、牛马之属,用长券;小市为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6年卷一15题,单选)

A、长券为“质”,短券为“剂”

B、“质”由买卖双方自制,“剂”由官府制作 C、契约达成后,交“质人”专门管理 D、买卖契约也可采用“傅别”形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3.1911年公布的《十九信条》的特点是:( )

A、扩大了皇族内阁的权力 B、扩大了百姓的权利 C、缩小了国会的权力

D、扩大了国会和内阁总理的权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4.下列有关咨议局与资政院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咨议局、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产物

B、咨议局可以议决本省兴革事宜、预算决算、税收、公债等事项 C、资政院一切决议须报请皇帝定夺

D、资政院可以议决国家的预决算、税法、公债、宪法及其他法典的制定与修订等事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5.元代人在《唐律疏议序》中说:“乘之(指唐律)则过,除之则不及,过与不及,其失均矣。”表达了对唐律的敬畏之心。下列关于唐律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2016年卷一17题,单选)

A、促使法律统治“一准乎礼”,实现了礼律统一 B、科条简要、宽简适中、立法技术高超,结构严谨 C、是我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D、对古代亚洲及欧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其立法渊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6.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日:“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0年卷一13题,单选)

A、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B、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

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7.清末中国司法权受侵害,对领事裁判权与会审公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观审制度是领事本人的专有权 B、治外法权不同于领事裁判权 C、领事裁判权即会审公廨

D、会审公廨受理的案件的主体均是本国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8.对明代都察院司法执掌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职官犯罪案件 B、复核或审理京师职官犯罪案件 C、不复核或审理京师斩、绞监候案件 D、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斩、绞监候案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9.关于宋代法律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宋刑统》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B、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

C、宋仁宗朝敕、例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例” D、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30.宋代路一级设置的案件审理机关称谓是:( )

A、提点刑狱司 B、提刑按察使司 C、肃政廉访司 D、巡按御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31.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预备立宪上谕》,随后进行官制改革,宣布“更定官制”。其原则是:( )

A、君主立宪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文官制度原则 D、行政兼理司法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32.清乾隆律学家、名幕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有关论述:(2011年卷一18题,单选) ①“谋杀者,蓄念于未杀之先;故杀者,起意于殴杀之时。”

②“谋杀则定计而行,死者猝不及防、势不能敌,或以金刃,或以毒药,或以他物,或驱赴水火,或伺于隐蔽处所,即时致死,并无争斗情形,方为谋杀。”

③“故杀乃因斗殴、谋殴而起,或因忆及夙嫌,或因畏其报复,或虑其控官难制,或恶其无耻滋事,或恐其遗祸受害。在兄弟,或利其赀财肥己;在夫妻,或恨其妒悍不逊。临时起意,故打重伤、多伤,伤多及致死处所而死者是也。”据此,下列最可能被认定

A、张某将浦某拖倒在地,骑于身将其打伤。浦某胞弟见状,情急之下用木耙击中张某

顶心,张某立时毙命

B、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后,洪某趁赵某独自上山之机,将其杀死 C、卢某欲拉林某入伙盗窃,林某不允并声称将其送官。卢某恐其败露欲杀之,当即将林某推倒在地,榕伤其咽喉并用腰带套其脖颈,林某窒息而死

D、雇主李朱氏责骂刘某干活不勤,刘某愧忿不甘,拿起菜刀将李朱氏砍倒。刘某逃跑之际,被李朱氏4岁的外孙韩某拉住衣服并大声呼救,刘某将其推倒在地并连砍数刀,致其立时毙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是:( )

A、春秋决狱 B、朝审 C、死刑复奏 D、秋冬行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34.《中华民国民法》是“六法全书”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关该民法典说法错误的是:( )

A、采用民商合一的体例

B、肯定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习惯和法理可作为审判民事案件的依据 C、保留了旧法中长期沿用的宗祧继承制度

D、这部民法典的产生,改变了我国没有单独民法典、民事法律规范依附于刑法典的历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35.关于民事制度,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周朝的买卖契约叫作质剂,由官府制作,有“质人”专门管理

B、周朝时,买卖大型货物使用质这类比较长的契卷,买卖兵器、珍异之物等使用剂这类比较短小的契卷

C、周朝婚姻关系的成立,需符合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三原则 D、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是财产的继承,身份继承是其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36.清末修律时,修订法律大臣俞廉三在“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中表示:“此次编辑之旨,约分四端:(一)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二)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三)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则。(四)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则。”关于清末修订民律的基本思路,下列哪一表述是最合适的?(2013年卷一17题,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