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期末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经济社会学期末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25f218a76e58fafab003e6

经济社会学 许传新 零九社会三班 李莉

经济社会学 导论:何为经济社会学 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概念

一、经济社会学的概念

1.国际上关这一学科无统一名称 2.中国关于这学科的名称较为统一 3.新经济社会学

这一做法主要始于1985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著名文章“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

格氏把这种注重网络分析方法的经济社会学称之为新经济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1、行为总是被社会定位的,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2、行为社会制度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社会构建的。

新经济社会学中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分为三个层次: 1“个人经济行动” 2“经济产出” 3“经济制度”

二、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使用“经济社会学”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使用“社会经济学” (一)斯梅尔瑟的定义

1976年斯梅尔瑟出版《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从斯梅尔瑟的定义看,经济社会学研究有两个重点:

1.研究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同非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2.研究经济行为,即经济行为如何把不同的社会角色和集体体结合在一起,换言之,对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研究包括地位关系、权威关系、权力系统等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二)中国社会学界的定义

1985年,中国社会学界在天津召开第一次经济社会学研讨会,讨论并形成了经济社会学的定义。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第二节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经济社会学

一、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行为中的社会方面

2.经济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方法上的差异 1.他们对经济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

经济学家关心的经济行为是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商品和服务,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他们更为注重的是社会总产品、社会产品的构成,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以及工资、利润的分配等等。

社会学家们所侧重的是经济行为的社会学方面。他们把经济行为作为社会角色和社会组织的综合体系来研究。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互动模式、社会地位、信息网络和非正式社会群体

- 1 -

经济社会学 许传新 零九社会三班 李莉

等方面。

2.分析经济行为时所使用的变量不同

经济学家总是假定非经济变量(政治、法律、教育、心理、文化)不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或者假定偏好、倾向和制度等都是既定不变的。社会学家着意去分析和解释非经济变量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的。

3.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有着各自的研究目的

经济学家对描述性研究持批评的态度,而注重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作预测。

社会学家对描述分析感兴趣,并在描述的基础上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作解释。 4研究的基点不同

经济学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同时认为行为者的行为不受其他行为者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同时认为行为者是群体乃至社会的一员,其行为与其他行为者相关,并受其他行为者的制约。

第一章 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科尔曼其人(1927—1995年) 学术生涯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创立与运用 二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 三是阐明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

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变迁、集体行为分析及理性选择理论。 《数学社会学导论》用数学分析了复杂的社会过程

《社会理论的基础》成为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社会行为的经典之作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渊源 1.霍曼斯的交换行为理论 《交换的社会行为》

霍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根本上说是由一种交换关系所决定的交换过程,追求个人私利是人们之所以进行交往背后的普遍动机.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提出了这样一些命题: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与满足命题 (5)理性命题

总之,在霍曼斯看来,社会交往行为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最高的报酬。 2.布劳的宏观交换理论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1.布劳描述的社会交换的过程大致由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几个阶段构成 吸引影响因素:资源拥有量及其分布状况。 交换中对他人的依赖越大,自己的独立性越低。

2.社会交换中个人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就必须具备战略资源、替代来源、强制力量、减少需要;相应地,一个人获得对他人的权力,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对别人提供的报酬表示冷淡、对别人必须的报酬进行垄断、阻止别人形成能诉诸强制力量的能力、切断别人所需报酬的替代来源。

(3)宏观交换的维持:共享价值观和制度化

共享价值观是指一套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或文化背景.减少了宏观

- 2 -

经济社会学 许传新 零九社会三班 李莉

交换过程中的隔阂、误会等不确定因素。

制度化的核心部分是在共享价值观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个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的和普遍规范。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范式

一、理性及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 (一)理性 1.理性的含义

科尔曼认为,理性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个体是有目的的行动;第二 行动的原则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2.“理性人”不同于“社会人”、“组织人”、“经济人” 理性人:追求利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最大化

社会人:强调社会对人的制约作用,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梅奥) 组织人:科层制 韦伯 人是按组织目标规范去行动的 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

1.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2.假定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3.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4.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总之:理性选择理论可以简称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论,换言之,理性选择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二、理性行动的基本要素

1.行动者、资源、利益、基本行动 (1)行动者

充分的计算能力:通过概率判断各种行动方案的预期效用并比较其优劣,即算计(计算) 完全的意志能力:保保证效用函数具有单调性和有序性

(2)资源 行动者所拥有的能够给他带来价值或利益的所有物 资源的种类很多,包括财富、物品、信息、技能、特长、感情等。 资源的特性:可转让性、保留性、即时交付性 行动者与资源的关系:控制关系及获利关系 (3)利益

行动者的利益是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组成,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和偏好。 (4)基本行动

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满足双方的利益。 即交换行动 2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

如果这些交换稳定在某种状态而不再改变交换形式或交换比率,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 社会均衡是多次交换后的结果。

社会最优状态是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会自动地导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或社会最优状态. 3.行动的权利

权利可以分为“自由(处置权)”和“要求权”

案例:西弗尼亚复员军人继承父亲土地所产生的纠纷

案例:抽烟的丈夫与不抽烟的妻子谁决定在房间可以抽烟或不抽烟

通过对吸烟权的讨论,科尔曼指出:“权利既依赖权力,又依赖于他人的承认”.权利结构是由行动者所涉及的所有人共同决定的.

行动者可以依靠强力或影响力强制其他人承认他的要求,也可以依靠共识,形成规范,使

- 3 -

经济社会学 许传新 零九社会三班 李莉

“有关他人”承认他的权利.社会的认可是权利存在、消失以及转让的前提条件。 三、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1.权威关系

权威的定义:如果行动者甲有权控制行动者乙的某些行动,则行动者甲和行动者乙之间存在着权威关系.

(1)共同的权威关系

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但支配者并不直接用自己的资源换取控制权,而是通过承诺使被支配者预期到未来的利益而转让控制权。(如工会、政党领导人的权威) (2)分离的权威关系

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两者存在的共同问题:如果支配者超范围行使权威,被被支配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失 被支配者的消极行动会使支配者的利益受到损失——利益捆绑(计件工资)、监控、惩罚制

被支配着对支配者依赖越大,支配者越容易超范围的行使权力——加强监督 2.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委托人将自己的资源委托给受托人使用,以便得到比不存在委托关系时更大的利益。

委托人在建立信任关系时要考虑的三种因素:P*G/L P——对方确实可信的概率(正比)

L——当对方背信弃义时遭受的损失(反比) G——建立信任关系所获的收入(正比)

影响受托人违背诺言还是讲信用的两种因素:受托人的道德观念和外在的社会结构 这种社会结构的形式有两种:持久的互赖关系和内部联系密切的社会组织 3.复杂关系:权威系统与信任系统

组成系统的原因——管理需要,提供公共目的

权威系统(权威结构)是由三种角色组成:支配者、代理人、被支配者。 信任系统(公信力):委托人、中介人、受托人 四、社会规范

1.社会规范的产生及类型

社会规范是通过共识形成的、非正式的有关行动权利的规定。 社会规范与法律的关系:

各种社会规范都是针对某种(或某类)行动制定的,这种行动称为焦点行动(如吸烟、穿着打扮)规范的产生是由于焦点行动具有外在性,即行动的结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受焦点行动的外在性影响的其他人称为“规范的受益者”。受规范所限制的或鼓励的行动者称为“目标行动者”。

规范可分为三种类型:共同性规范 分离性规 惯例性规范 2.有效规范的实现 (1)惩罚

有效的惩罚措施依赖于“有关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保证惩罚的有效性:其一,受影响的他人采取联合行动对行动者施加压力;其二受影响的他人之间建立利益结构,共同承担实施惩罚的费用.

(2)奖励 奖励不足就会产生坐享其成(搭便车)的现象.

(3)规范的内化 即个人建立了内在的赏罚系统,它规定哪些行为会受到自我谴责,哪些行为会得到奖励(自我满足). 途径——教育、文化熏陶、环境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