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5ff29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0

只有C项是最严重的影响。

[正确答案]C

[评点与探究]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本题属于比较容易的,因为所有信息都来自原文,且题支的设置也大都采用原句,又加上“而最严重的是地球上数以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这句话中直接点明了是“最严重”的影响。

本题要求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影响”的信息区分开来,解决这种试题一般的步骤是:①明确筛选和提取信息的目的,确定检索范围;②紧紧把握语境,寻找相关信息;③根据题目要求,辨别筛选信息。

筛选辨别信息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然而题支的编制角度各不相同,错误项设置多种多样,可以是无中生有,可以是故意缺漏,可以夸大缩小,可以把问题绝对化,无论何种方式,解决问题时都少不了“比较”,可以是 “求同”,也可以是“求异”。 [案例2]2002年春季高考卷第17题(引文见附录) 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判断。解决这道题首先要了解全文的大概,全文是作者对《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批驳,因此文中就有本文作者的观点和《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根据题目的意图是要筛选出非《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第二步是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第一自然段“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第二自然段中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等,第三步进行比较分析,A、C两项是从第二自然段中概括出来的观点,且是《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D项内容来自第一自然段,也是《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B项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B

[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本题的设计所选题眼非常好,能够考查出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设题者从被批驳者观点的角度入手编制该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审题,同时也就要求学生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否则极容易出现差错。

社科类文章,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有时引用他人评价或观点作论据,有时直接批驳他人观点,这类文章读者阅读时常难分清,因此解读这类文章首先要能够筛选出有关“观点”的信息,分清哪是作者提出的,哪是引用的,哪是批驳的。

解答这种试题,第一步就是要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即粗略阅读全文,先了解其主要信息;第二步是审清题意,锁定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如本题中的“《人类文明史图鉴》”和“观点”就是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第三步到文章中去寻找相关信息;第四步比较筛选。

[案例3] 2003年秋季高考全国卷第19题(引文见附录)

从文中看,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从题目

看该题的题眼设在第二自然段,然后再从第二段中找到有效的信息,主要有下面四句:

①“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

爱。”②“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③“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④“邻里乡亲,早晚??千丝万缕沾着边。”

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将上述信息加以整合,便可整合为:①

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参考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评点与探究]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实质上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筛选信息,二是整合信息。整合是在筛选的基础上,对已经确认的信息,加以提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重组语言,恰当表述,根据需要使筛选出来的语言信息系统的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本题与前两题的最大不同就是,要对已经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整合,并以恰当的语言加以表述。这类试题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整合上,如何对已经确认的信息加以整合呢?主要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试题的要求,如题干中的明确要求,试题中的隐蔽信息,还包括字数的要求等;②语言组织顺畅。探究性问题:如何整合信息?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

进行的系统总结与拓展。一是梳理出知识网络;二是从知识网络的介绍中系统总结解题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考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总结归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一)重要信息

对一段或一篇文章而言,指的是: 1.文中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具体说来,要关注的是重要语句,主要指的是表露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或句子,它包括文中的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句、过渡句及标题语等。

1.指示语。话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许多语境特征,如相关的人物、事物、时间、空间、人际关系,上下文关系等,都会在话语中得到反映。反映这些语境特征的语言成分就叫指示语。指示人物、事物的词语叫对象指示语,指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叫时空指示语,指示人际关系的词语叫社交指示语,指示上下文关系的词语叫语篇指示语。

比如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多次出现了“中国人”这个概念,可文中的“中国人”所指的实际内容是不同的,只有弄清楚这不同的“中国人”,才能准确把握文意。这是对象指示语。又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先总提一笔,用“不可估量的损失”概括评价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极为巨大的影响,这“不可估量的损失”就是全文中心的指示语。接下去恩格斯作了精炼而准确的阐述。

2.概括语。这是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琐忆》中开头,“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句话就是对鲁迅先生品质的精确概括,是文章的主题。抓住这句话就可以准确地理解全文。

3.情态语。反映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词语,它经常出现在小说、散文、诗歌中。虽然这种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很含蓄,但它对把握文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秋”的感受的词语有悲凉、落寞、萧索、深沉等,这给全文笼罩了一层感伤的色彩,文中对秋的深味赏玩不尽的意趣,以及结尾直接抒发对秋的喜爱之情:愿把生命折去三分之二留住秋天。根据这样的情态语得出结论:这是对北国之秋的一曲“悲凉的赞歌”,这种“悲”与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但仍然是颂秋,而不是悲秋。

4.主旨语。点明题旨,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为主旨句。如朱自清的《春》:“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理解了这一主旨句就可以理解文章的中心:春天有着无限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人们前进。当然篇有篇的主旨,段有段的主旨。

5.过渡句。为了使文章很好地连贯起来,使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就需要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如《内蒙访古》中“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6.标题语。标题也是整体把握文意的关键语,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和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有的标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题,有的可以体现文章主题的基本精神。《药》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揭出病痛,引起疗救”,只有医治群众灵魂的麻木,才是一剂良药。

(二)阅读中的筛选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检索性筛选,二是理解性筛选。

所谓检索性筛选,即根据特定的要求从书面材料中迅速找出所需要的内容、观点等。 所谓理解性筛选,是指以正确把握材料的内容为目的的筛选。这类筛选要注意对所给材料的分析比较。理解性筛选离不开对文章中心、重心和倾向性的把握,特别要注意文章的隐含信息。

(三)择要性筛选和择需性筛选

筛选能力,指能够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出重要信息与材料的能力。在实际阅读中,就阅读目的来讲,一般有普通阅读目的和特定阅读目的之别,相应地,普通阅读目的类阅读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