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5ff29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0

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位置有时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文章的中间,也有可能分散于文中。一般而言,这类句子应当或是全篇或某一段的中心句,或是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过渡句,抑或是对文中内容能提供某种“暗示”的句子。理解这类句子,有时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有时要结合分析句间关系来理解它的含义,有时还要透过某种修辞手法才能弄清它的言外之义。当然,句意的理解仍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

考点复习的目标,一是让学生明确文章中哪些是重要句子,以便平时阅读中对这类句子引起充分的敏感和关注;二是高考考查经常涉及到哪几类句子,以便作针对性的复习与训练,做的熟能生巧。

在平时的阅读中,应特别关注下列几类句子:①结构复杂的句子;②地位特殊的句子(起始句、概括句、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总结句);③内容含蓄的句子(辞格句、概括性强的句子)。

复习的重点,建议放在结构比较复杂和有言外之意、语意含蓄句子的理解上。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根据考点涉及的知识设置了三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哪些句子是重要的句子;高考考查经常涉及到哪几类句子其题型和解题思路又怎样。在使用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归纳,并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对思考题作灵活的处理。

二、问题磁场

1.《欧也妮·葛朗台》中有这样几段文字,对其中划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丈夫给她的零用,每次不超过六法郎。这一天,葛朗台掏出了做零用、买针线、付女儿衣着的六法郎月费,把钱袋扣上之后,总不忘了向女人问一声:

“喂,妈妈,你想要一点什么吗?”

“呕,那个,慢慢再谈吧。”葛朗台太太回答,她觉得做母

亲的应该保持她的尊严。

这种伟大真是白费!①葛朗台自以为对太太慷慨得很呢。像拿浓、葛朗台太太、欧也妮小姐这等人物,倘使给哲学家碰到了,不是很有理由觉得上帝的本性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吗?②

[点拨]句中的“伟大”一词主要是针对葛朗台太太的“隐忍谦让”而言的,①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评论既有作者对葛朗台太太的同情和美好品质的赞叹,也有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②是一个假设复句,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假设呢?因为葛朗台太太等三人是何等的善良谦和,而葛朗台又是何等的无情小气、蛮不讲理,可上帝偏偏把这样两种不同个性的人组合在一起,让善良的人遭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这简直不可思议,更令人啼笑皆非。句②的含义:善良谦和与邪恶专横偏偏不协调地扭合在一起,而善良、懦弱的人往往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 对下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课堂上出现了争议。有的同学理解为“大量的消费与人的生存紧密相关”,有的同学理解为“人世间的消费是十分可观的”,有的同学则理解为“把朋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看得很重的人相当多”,对此,你又有何看法呢?

朋友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报答的。

我近来在居友的书里读到了这样的话:“消费乃是生命的条件??世界上有一种不能与生存分开的力量,要是没有了他,我们就会死,就会内部地干枯起来。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

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之花朵。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地干枯”了么?

[点拨]三位同学的理解都不准确。理解此句的含义要先弄清

这句话的来由,抓住这段文字的中心。联系上文,划线句子的来由应是第一段的前两句,即怎样报答给我太多太多东西的朋友,显然与“消费”(文中是比喻义)是无关的,也不是指“把朋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看得很重的人”。

这句话的所要表明的是:社会上存在着慷慨的施与。

3..阅读下列文字,冯·卡门的回答十分含蓄,也富有哲理,发人深省,它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一九六三年二月八日,美国总统府举行盛大集会,为近代流体力学的奠基人——西奥多·冯·卡门授奖。这位八旬老人参加完授勋仪式走下台阶时,由于关节炎突然发作,不由自主地向下倒去。肯尼迪总统急忙上前搀扶他。冯?卡门却婉然拒绝了。他说:尊敬的总统先生,下坡而行者毋需扶助,惟独举足高攀者力求一臂之力。

[点拨]解答此题要注意划线句的象征修辞格。这道题的答案容易被表象迷惑,仅仅停留于诸如“年龄大了,人老了,不需要搀扶,只有那些尚能举足高攀的年轻人才需要别人的搀扶”等表面的回答上,不能揭示出冯·卡门的“言外之意”;另一种易犯的错误是不能道出“成功”的哲理,如答成“不用搀扶那些能高攀者,需援助那些艰难的行走者”“不要为高攀者举杯祝贺,而要对那些艰难者伸出援助之手”等。

答案:不要在高攀者取得成功时才想起为他举杯庆贺,而要在他们艰难攀登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承接前一个栏目引出的问题设置了三个案例,逐一进行探讨,重在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用时应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加深理解,开拓思路,以培养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再补充几个案例。

二、案例探究

[案例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理解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来考查对句子语意的把握。“生物降解”这个术语使用不规范是“研究人员”的看法,因为这些产品都不能达到科学家所认为的“降解”标准,所以名不副实。

[正确答案]B

[评点与探究]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一般不会从语法的角度去评价一个科学概念,D项首先排除;文段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可见生物降解物质是存在的,据此可排除C项;A项笼统言之,不着边际;研究人员说这个术语使用不规范,是因为一些生产厂家歪曲性的商业宣传曲解了这个术语,而名不副其实的,所以B项正确。

该题可以从文段整体上分析,划线句在段中起总起的作用,其后的语句是对其进行的解说,而且此句所涉及的是研究人员的观点。所以我们着重看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是什么条件下会怎么样,而且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显然属于名不副实的问题,故称其“使用不规范”;还可以结合文段的主旨来解此题,原文开头有一句话:“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它表明段意:降解物质不降解,显然名不副实了。

[案例2]读下面三节文字,解释文中三个划线的句子。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①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②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③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解题思路]第①句,它处在段末,一般说来段末的句子往往要对上文进行归纳总结。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谈了“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人在关门之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等内容。这些都在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放牧的马既无隐秘可言,也无独立的天地。第②句可抓住关键词“严峻”和“开门”“关门”的含义分析。“严峻”意谓重要的、非同寻常的,“开门”“关门”分别比喻开始和结束。第③句要抓住“无可挽回”理解,为什么“无可挽回”?因为“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

[参考答案] ①“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②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③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评点与探究] 此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