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6b1b6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1e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 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 “……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副词 有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

(三)代词 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 . . . 者

(一)结构助词

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子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冀“因为”。如:生于恸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 . . .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 -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 (《晏子故事两篇》)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狼》)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 . . .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