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课后练习题答案(人大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逻辑学课后练习题答案(人大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9439410912a2161579296a

(2)C ? ? D P (3)E ? ? A P (4)D?B HP

(5)D T(4),联言推理分解式 (6)B T(4),联言推理分解式

(7)? C T(2)(5),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8)?A??B T(1)(7),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德摩根律 (9)?A T(6)(8),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10)E T(3)(9),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 (11)D?B?E D(4)-(10) 所以,由D和B可必然推出E。 20. (1)同二十一、1.

(2)假设结论是全称命题,证明过程同二十、3. (3)同二十一、8.

二十二、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和(2)是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已知只有一真,所以,(3)必假。 (3)假,即并非有P不是S,所以,所有的P是S。根据换位法,可得:有S是P,即(1)真。 (1)真,已知只有一真,所以(2)必假,即并非有S不是P,所以,所有S是P。 综上,S与P为全同关系。

2. (1)换质可得(4):有S是P。(3)换位、换质可得(5):有P不是S。所以本题与第一题相同。因此,S与P全同。 3. (1)和(2)是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已知只有一真,所以,(3)必假,即并非甲班的小王会游泳,所以,甲班小王不会游泳。因此,有些甲班同学不会游泳,所以(2)真,根据已知,(1)必假,即并非有些甲班的同学会游泳,所以,甲班所有同学不会游泳,即50名同学都不会游泳。

4. 能断定“A不真包含于B”为真。推理如下:

“C与A交叉”即“C不真包含于A”。再根据“或者B真包含于C,或者C真包含于A”,运用相容选言推理,可得“B真包含于C”,即“所有的B是C”。而“C与A交叉”可得“有的A不是C”,运用三段论可推得:“有的A不是B”,所以,能断定“A不真包含于B”为真。

5. 能断定“C不真包含于A”为真。推理如下:

“B真包含于C”可推得“并非B与C全异”,根据已知“只有B与C全异,A才不真包含于B”,运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可推得:“A真包含于B”。

“A真包含于B”且“B真包含于C”,所以,“A真包含于C”,所以,“C不真包含于A”

6. A与B全异,即“所有的A不是B”。B与C不全异,即“有B是C”,根据三段论可推得:有C不是A。所以,A与C的外延关系有:A真包含于C,A与C交叉,A与C全异。

7. (1)和(3)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已知只有一假,所以(2)必真,因此,(3)必假。根据已知,则(1)必真,所以,甲公司所有员工都懂计算机,由此可知,甲公司总经理懂得计算机。

S P

8. (1)MEP;(2)SAM,根据三段论可得:SEP。因此,S与P是全异关系。如图一:

9. (1)MAP,(2)SIM,根据三段论可得:SIP。因此,S与P可能具有的外延关系有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和交叉。如图:

25

S P S P S P S P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的内涵多。

11. MOP假,则MAP真。且SAM为真,根据三段论可推得:SAP,所以S与P可能具有全同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如图二、图三。

12. SAP换质可得:SE?P。因此,S、P、?P可能具有的外延关系为:S与P全同或真包含于,而P与?P矛盾。如图:

10. 由已知可得S真包含于P。(如图三。)根据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因为S的外延较P的外延小,所以,S的内涵较P

S P ?P P ?P S

13. M真包含于S,即MAS;所有M不是P,即MEP,根据三段论可得:SOP。所以,S与P的可能外延关系有:真包含(如图四)、交叉(如图五)和全异(如图一)。

14. 概念B真包含概念C,即所有C是B;概念A与概念B交叉,即有A不是B;根据三段论可推得:有A不是C。所以,A与C的外延关系有真包含、交叉和全异。(图略)

15. SAP假,S与P的可能外延关系有:真包含(如图四)、交叉(如图五)和全异(如图一)。

16. 由(1)可得:MEP;由(2)可得MAS;根据三段论可得:SOP。所以,S与P的可能外延关系有:真包含(如图四)、交叉(如图五)和全异(如图一)。

17. S、M、P三概念的外延关系如下图:

M S P S P M M S P

18. (1)和(3)是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已知只有一真,所以,(2)和(4)都假。 (2)假,即并非“如有S不是M,则有S是M”,负命题的等值推理可推得(5):所有S不是M。 (4)假,即并非M都不是P,所以,(6)有M是P。

(5)和(6)根据三段论可推得(7):有P不是S,即(3)真。已知只有一真,所以,(1)也是假的,即并非有P是S,所以所有的P不是S,因此,S与P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

19. 由(1)可得(4):所有A是B。

(4)与(2)三段论推理可得(5):有C不是A。因此,(6)并非C真包含于A。 (6)与(3)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可得:C真包含A。

所以,A真包含于B,A真包含于C,且有C不是B,所以,A、B、C三概念可能具有的外延关系如下图:

B A C C B A

26

20. 由(3)可得(4):B与D不全异;(5)C与D全异。 (1)与(5)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可得(6):A真包含于B。 (2)与(4)根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可得(7):B真包含于D。 (6)(7)可推得(8):A真包含于D。

根据(5)、(6)、(7)、(8)可得A、B、C、D之间的外延关系如下图:

D B A C

二十三、判定下列文字中有无三段论,如有,请整理出来(如是省略式,则请补充省略的部分),并分析其是否有效。 1. 有一个省略三段论。省略了大前提,为“真理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批评的”,小前提是“科学是真理”,结论是“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它是有效的三段论。

2. 有两个三段论。(1)“凡是超过群众觉悟程度企图‘拔苗助长’的总是错误的”是大前提,“命令主义超过了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急性病”是小前提,“命令主义是错误的”是结论。

(2)“凡是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又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的,总是错误的”是大前提,“尾巴主义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慢性病”是小前提,“尾巴主义是错误的”是结论。这两个都是有效的三段论。

3. 有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是“所有在前沿科学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懂得数学语言的”,小前提是“有些年老的科学家不懂得数学语言”,结论是“有些年老的科学家不能成为在前沿科学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该三段论是有效的。

4. 有一个三段论。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凡是有水生生物化石的地层都是地质史上的古海洋地区”,小前提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层遍布了珊瑚、苔藓、海藻、鱼龙、海百合等化石”,结论是“喜马拉雅山脉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曾经被海洋淹没过”。该三段论是有效的。

第六章 练习题及答案

一、以下各组命题或命题形式,哪些互相矛盾,哪些互相反对?

1. 矛盾 2. 矛盾 3. 反对 4. 反对 5. 反对 6. 矛盾 7. 矛盾 8. 矛盾 9. 矛盾

二、从所列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个,多选为错。

1. C。这段对话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中的最为类似,都是属于“转移论题”。 2. D。

3. B。解析:乙和丁的话矛盾,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所以,甲的话是真,作案的是丙。丙的话也是真的,因此,丁也作案。 4. A。解析:小方和小林的话矛盾,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所以,小刚的话是假的,因此,小林的答案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确定小方的话是真的。

三、下列各陈述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

1.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因为“所有科技人员是懂计算机的”换质位可得“所有不懂计算机的不是科技人员”与“有些不懂计算机的是科技人员”是矛盾关系,不能同真,同时肯定二者,违反了矛盾律。

2. 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因为“我国公民有信教的自由”是允许肯定命题,“我国公民有不信教的自由”是允许否定命题,二者是下反对关系,同时肯定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禁止”和“提倡”是反对关系,同时否定一对反对关系的命题,也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3. 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因为是从不同方面来谈论的。一是“定体”,一是“大体”。

4. 丙既违反了排中律,又违反了矛盾律。因为甲和乙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而丙说他们都不正确,所以违反了排中律,犯

27

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丙既然认为乙的“有的语句不表达命题”是不正确的,又认为“有的语句(纯疑问句)不表达命题”,所以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5. 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经验主义”和“工作经验等”是不同的概念。 6. 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下棋除了赢和输还有和。

7. 违反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故意和过失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 8. 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父母包办”不能推出“难以维持下去”。

9. 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所有这些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历史陈述了”和“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存的意音文字,只有汉字。”不能同真。

10.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一定会成功”和“可能失败”是矛盾关系,不能同真。 11.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前一个“物质”是哲学范畴,后一个是具体对象。 12.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因为“一切金属都是固体”和“一切金属都不是固体”是反对关系,可以同假。 13.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因为“实践”和“劳动”不是同一个概念。 14.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因为在科学未证实之前,可以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15.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16.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因为前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和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是不同的概念。

17.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因为,“有鬼神”和“无鬼神”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 18.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前一句“记不得任何东西”,而后一句说明还记得。 19.丈夫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妻子是说戒掉一半酒量,丈夫偷换为戒掉一种酒。 四、运用逻辑基本规律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为“甲? ?乙”,(2)为“甲?乙”;(1)和(2)为矛盾关系,王校长都加以否定,违反了排中律。王校长否定(1)也即肯定“甲?乙”,后一句又主张“?甲?乙”,违反了矛盾律。

2. 甲的话不合逻辑,当乙说“甲明年一定能考上大学这话不对”时,等值于“甲明年可能考不上大学”,而甲将此偷换为“甲明年不可能考上大学”。

3. 这种指责违反了同一律。偷换了“经历”和“亲历”这两个概念。 4. 违反了矛盾律。前一句肯定“完成了任务”,后一句又加以否定。 5. 违反了矛盾律。

6. 甲混淆了“哲学”与“世界观”两个不同的概念,乙的看法正确。 7. 违反了矛盾律。自相矛盾。

8. 违反了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婴儿出生性别比”和“人口性别比”是两个概念。 五、简析以下议论是否违反思维规律,如果违反,指出违反什么规律,犯什么逻辑错误通过通通。

1. 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后代”一为集合概念,一为非集合概念。

2. 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黄泉”即地中之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借指“阴间”)。颍考叔说“掘地及泉”,指掘隧道,使及于地下的泉水。

3. 违反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青年开始说的“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是指语言所表达的知识内容,后来在智者的误导下,又理解为知识的语言表达形式,因而错误地同意了智者说的“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

4. 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用“隐藏在帷幕后面”语境下的“不认识父亲”的特殊含义,偷换在正常语境下“认识父亲”的一般含义。

5. 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用“一半金锭”偷换“一半价款”的概念。 6. 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用“兄弟”的生物学意义偷换其社会学意义。

7. 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用“价”的伦理意义(有价值)偷换其经济意义(价格)。 8. 该中年男子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其言是“不懂汉语”,而其行则实为“懂汉语”。 9. 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和尚”不留发和有“辫梢”矛盾。

10. 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能遵守纪律”和“就只有他天天迟到”反对,不能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