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语言文学名词解释汇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af168abe23482fb5da4c4d

? 第一章:文艺学(10%)

·文艺学五分支:文学理论(指导制约其他分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任务4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2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7种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文学文化学

·马克思美学理论主要来源:康德的心理结构学说和人的主体性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美学理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

·马克思的文学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把文学艺术纳入整个社会理论框架中,明确指出文学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

3.从实践观念出发,认为文学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不仅是一个反映过程,而且是一个生产过程。

·文学活动构成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发生说: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正确的)

·文学概念三种含义:1.广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狭义:即今日所谓文学,包括情感、虚构、想象在内的语言作品 3.折中义:只介乎广义和狭义之间,难以确定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如新文体、边缘文体或试验文学。

注:要吸收狭义的文学概念(文化的文学)和折中义文学概念(惯例的文学)的合理成分,形成合理可行的文学观 ·文学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话语: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即话语活动和话语产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复合结构:从目的看,无功利(直接的)也是功利的(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从方式看,是形象的也是概念的,文学内在世界是形象的,概念主要在幕后或外部起支配作用;从态度看,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是达到理智认识的手段。

这表明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以直接的审美风貌去实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

·话语含蕴: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

两方面:1.含蓄: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小中蓄大)

2.含混:指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一中生多)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蓄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具有:主导性、多样性、层次性、审美性 ·文学创造是一种精神生产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区别于科学、哲学等精神活动,特殊性在于:

1. 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精神掌握,因而是一种审美意识形

态的生产,它对世界的精神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 2.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创造所凭借的言语或话语不同于科学

言语和日常言语,它更富于艺术性、形象性、技巧性和个人风格,且含蓄、多义、模糊,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所以,文学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言语表现,是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并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一种特殊活动。

·文学创造的对象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1.文学创造的主体必须存在于艺术创造活动中;

2.文学传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3.文学传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的人。

·文学创造的3个阶段:发生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1

·只有那些进入作家的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刺激和信息,才能成为创造的真正材料。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包括: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文学创造4原则:艺术真实原则;艺术概括原则;情感把握原则;形式创造原则

·假定性是艺术真实存在或实现的基本的、普遍的形态。

·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

·艺术概括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即具体的艺术

2

形象具有较大的生活概括性。抓住和描述社会生活中特殊的富有特征的事物,是实现“个别”与“一般”统一的方法。 ·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性(现实主义);理想型(浪漫主义);象征型(象征主义)

·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节奏性、韵律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和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

·本文层次:由表及里地把本文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典型、意境、意象

·叙事的2个基本特征:内容反映社会生活;形式是话语的虚构

叙述的故事内容分为:事件、情节、人物、场景(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4个成分

·本文时间:表示作品中叙述内容的长短 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

叙述按人称分: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 按视角分:又分内在焦点,外在焦点

·抒情的最根本特征:超越时空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心灵自由度

·抒情性作品由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两要素组成。抒情话语是欣赏和分析抒情性作品的直接切入点。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由声音、画面、情感体验3要素组成,情感体验投射到声音、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抒情诗追求的最高境界。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比喻和象征;倒装和歧义;夸张和对比;借代与用典(用事)

·六朝时期刘勰最先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写出专论风格的《体性》篇,将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和批评。

·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就是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具体的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点。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的话语情景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 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的特点。

·风格的形态: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文学风格有着特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3

·文学消费具有精神产品消费的特殊性,尤其是具有意识形态消费性质。 ·(文学接受对象)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属性

文学接受主体具有认识(者)、审美(者)、文化阐释(者)等精神需求

·文学接受发生时的心理基础,包括期待视野(文本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接受动机、接受心境(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隐含读者(预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关系等。

·文学接受的高潮状态及效果: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文学批评多种形态: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原则:美学的历史的尺度;批评标准是: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第二章:语言学(8%)

第一节:语言系统论

·狭义的语言学:指以描写各种语言(包括古代和现代,书面和口语的)现状、探求的语言的结构规律和历史演变规律的独立学科。 ·言语指具体的语言动作和作品(个人不同的);语言指对全社会所有人来说都相同的一套符号系统,相当于约定好的契约,由数量有限的彼此关联的符号和规则构成(社会共同的)。 言语是语言系统的生成物。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

·语言的共时态:语言系统在某个时点(如先秦汉语、现代汉语)上的状况。(共时语言学)

语言的历时态:语言系统在若干不同时点上的变化。(历时语言学) 共时是静态的;历时是动态的

·符号的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间的联系是约定性的,不是本质的必然联系。这是作为符号的必要条件。

·系统中起作用的是相互关系,不是单个实体。只有从系统整体、从符号的相互关系出发,才能定义单个符号。 ·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的两面体。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最小的、单个的语言符号(语素)在创制时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约定的、没有道理可言的、不可解释的。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最本质特点。

复合的语言符号(如 水桶)的组成不是完全任意的,有一定道理可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