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语言文学名词解释汇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af168abe23482fb5da4c4d

年和战国初期;从《墨子》开始向有组织由结构的论说文形式发展。《孟子》《庄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是第二阶段,时在战国中期;《荀子》《韩非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 贝詹,是第三阶段,时在战国末期。从《论语》到《韩非子》,可以明显看出先秦散文从语录体向论著体的逐步发展。 ·《论语》语录体,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伟大的教育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修订《春秋》;重诗教,“兴”“观”“群”“怨”是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的创作有重要意义。有的篇章有记事成分,具有文学价值,如《先进》篇。 ·《孟子》中心思想是“行仁政”。“仁政”的基本内容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这是以民为本的王道主义。“民为贵,君为轻”。“法先王”“性善论”。

孟子长于辩论;善设机巧;善于设譬说理。 ·《庄子》:战国宋之蒙人,与孟子同时稍晚。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是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人的认识境界。庄子的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文学性质。

《庄子》散文想象奇幻,富于浪漫精神;善于使用寓言,“寓言十九”(寓言占全书百分九十);语言奇特,多用夸张、荒诞的语句,表达其深奥的哲理,构成奇诡的艺术境界;遣词造句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荀子》: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其思想带有综合百家的倾向。荀子的政治主张:“天下为一”。政治理论:隆礼重法;尚贤使能;平政爱民。天道观:“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论上,主张“以心知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人性论:性恶论。历史观上:主张法后王。强调儒家正统。说理文擅长论辩。 ·《韩非子》:荀子的学生,战国末期最后一个大思想家,在思想上也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在批判道、墨、儒、名等学说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法家学说更加系统化、完整化。韩非子散文锋芒毕露;高度概括能力;对时态揣摩细致入微,切中其弊;善用寓言。 ·“楚辞”的二重含义:

1.屈原为代表,战国时期在楚国出现的一种新型文体; 2.西汉末年刘向编定的专书《楚辞》,这是一本诗歌总集。(后汉王逸作补充) ·《楚辞》是一种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句中或句末多用“兮”字。三个特征: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具有宗

41

教、神话色彩;具有特殊音调。

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宋玉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屈原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卜居》 ·《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公373句,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的解释:1.“离忧”,遭受忧患的意思(司马迁、班固);2.“别愁”,“离,别也;骚,愁也”。(王逸)3.不可分割的联绵词,可能是楚国流行的一种歌曲名称;4.“劳商”与“楚辞”于音皆可通转,意义说,有牢骚不平之意,犹言“牢骚”。(今人游国恩)。屈原的《离骚》可能袭用民间歌曲的旧题,取名含义是“牢骚”之意,内容是发泄内心不平之气。

诗中体现了诗人举贤授能,遵循法度,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 《离骚》思想意义: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及宁死不屈的个性;通过诗人的悲剧遭遇揭露了楚国社会的黑暗。 《离骚》艺术特色:1.充满了大胆、丰富的幻想和想象,把各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天上、人间、仙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完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构成了五彩斑斓、奇特非凡的幻想世界;2.比兴、象征的手法,屈原以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比喻系统,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充分表现它对楚国,对楚王深厚而复杂的感情,以及他所具有的高洁人格;3.语言修辞的特征。《离骚》以独特的语言句式,突破《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句式长短参差,富于变化。通篇隔句句尾加“兮”字,句中还配有其他虚字,用于协调音节,增强诗中咏叹、抒情的气氛,便于朗读;4.《离骚》句与句之间多用对偶,一句之中又常常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诗中还大量使用楚地方言,因此诗歌具有浓厚的南方情调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使诗歌离开宫廷和庙堂而独立。其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的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一股深沉、刚烈之气,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和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一道构成了我国文学的两大源头,“风”“骚”并称。

第二节:秦汉文学

·枚乘《七发》是汉赋形成的标志

·大赋是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司马相如是其代表,他的赋表现出汉王朝极盛时期的气魄,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格局,为后世所模仿。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史记》成一家之言,开创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的纪传体新样式,不仅开创了传记体的历史学,而且其人物传记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42

西汉文章两司马,这是西汉文学繁荣的标志。 ·汉代乐府民歌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成就。“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其特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东汉叙事散文以班固《汉书》中的某些人物传记为代表作品。继承《史记》的体例,但文风呈现峻整、细密的特色。

·东汉开始出现文人五言诗。无名氏《古诗》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初步奠定了文人五言诗的新形式,开创抒情诗的新风格。 ·秦代李斯《谏逐客书》,紧扣得人则秦强大,失人则秦危殆的主题??说理严密,辞义纵横,文采华美,多用排偶,音节流畅,对汉代散文家贾谊、邹阳等影响不小。

·贾谊:汉初政论散文代表作家。《过秦论》(采用铺排渲染的笔法,加强文章的气势,加以用字精审,文采丰富,增强了感染力)、《陈政事疏》 晁错:贾谊稍后政论散文家,代表作《论贵粟疏》,见解深刻,逻辑严密,文风朴实,为后人称道。

·王充:东汉杰出思想家、政论家,代表作《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

王符:东汉批判思想家,代表作《潜夫论》,议论言之有物,多铺陈排比句式,亦有不少生动的比喻,对六朝骈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司马迁《史记》

体例: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大部分组成,共130篇(卷),53.66万字。“本纪”就是将事件的始末用年月加以贯穿和记的意思,十二本纪记载了从黄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衰和政治大事;十表分世表、年表、月表,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八书是对古代社会的经济概括、文物制度、风俗习尚、山川水利等的记载;世家取“开国承家,世代相传”之意,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列传为司马迁所创,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其内容广泛,详记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

《史记》的传记文学成就:P343:是一幅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长卷,不仅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列传,也为普通人物列传;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刻画人物具有强烈的动人的艺术魅力;注意人物的个性特征,将传神的动作、语言描摹出来;注意人物心理刻画,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描写场面常用抒情手段,声情并茂,具有极强烈的感染力;语言极富创造力,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民谣、谚语、俗语,语言鲜明、明确,表达爱憎。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地位和影响: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后世的小说、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小说和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人物描写方面为后世学习。所使用的语言,叙述的文法

43

等,对后世的散文写作影响更为深远。唐代古文家是以司马迁的《史记》作为写作典范的,明代的前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极推崇司马迁。 “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形容《史记》 ·班固《汉书》:汉书上起汉高祖,下止于王莽,共229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体例依《史记》,所不同者,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120卷,80万字。

《汉书》与《史记》的在记事和人物描写上的异同:都是史传文学典范之作。1.与《史记》成一家之言不同,《汉书》从儒家正统立场出发,往往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作为评价人物的依据,如对游侠的态度,二者完全不同。不过作为史书,《汉书》能如实反映历史事实,而成为“一代信史”;2.《汉书》的人物传记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虽不如《史记》那样生动活泼,但也由精彩之处。《苏武传》《张禹传》;3.就叙事艺术而言,《汉书》注重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就其语言看,《汉书》喜用古字,注重文词藻饰,多排偶句式,不如《史记》那样通俗化、口语化。 ·贾谊:汉初著名辞赋作家,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骚体写成。 枚乘:代表作《七发》,汉赋形成的标志。自此以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专门的文体,称为“七体”或“七”。

《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问,向他叙说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论道等7事,指出太子的病根在于淫乐无度,启发他要用天下之“要言妙道”,太子病愈。

《七发》铺陈排比,辞藻繁富而描写细腻,尤以观涛一段最为精彩,充分表现出赋体善于叙事写物的特点。

·汉武帝时,汉赋代表作家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表现出汉王朝的盛世气象。描写上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所用辞藻繁富,具有表现力,但又往往堆砌僻字,难免令人生厌;主旨在于讽谏,但主体部分却是劝励,这种“劝百讽一”的缺点,造成了汉赋的内在矛盾。

·扬雄:司马相如后西汉后期成就突出的作家,代表作《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从讽谏的基本点出发,但由于谱写的华美,让读者对作者所要批判的内容印象深刻。因此,扬雄晚年对汉赋功能进行反思,认为辞赋是“雕虫小技”,无补讽谏,“于是辍不复为”。 ·东汉班固《两都赋》。其中,《西都赋》继承司马相如的大赋写法,但《东都赋》以写理为主,这是班固的创新之处,是自扬雄对汉大赋的反省以来的成功实践。

·东汉张衡《二京赋》,模仿《两都赋》,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铺陈的细致处,往往超过《两都赋》;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风俗、世态人情的描写,较有特色。阐发的议论有现实意义:“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