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语言文学名词解释汇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af168abe23482fb5da4c4d

形容词活用一般动词 3.形容词活用名词

4.动词活用名词 如“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 5.数词活用做动词 “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 ·古汉语称数法

1.先秦以十万为亿,汉以后以万万为亿

2.整数后带零数的,春秋战国以后,一定要夹“有(又)”,如“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战国以后,可以不加。

3.万、千、百、十位,如果空位,直接接后边的数字。如“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宋元以后,在空位加“单”字,如“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之六百单一。”明清以后始加“零”字。 ·古汉语序数:上古时期孟(伯)、仲、叔、季表示序数,多用于排行或月份

“太上??其次??其次??最下”

·古汉语常用“倍、什、佰”表示倍数;两数相乘表示一个数,如“其荚二七以为族。”

·古汉语概数词:数、余、许、所、可、奇等。如“父去里所,复还。”“大夏民多,可百余万。”“首长八分有奇” 数十百→将近一百 数百千→将近一千 ·代词宾语前置

1.代词宾语无条件前置。远古汉语的残留,多出现在早期的文献中,前置宾语以指示代词“是”居多。先秦汉语中已不多见。“是以”是一个凝固格式,如“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先秦汉语中几乎没有例外,到汉代开始后置。 3.宾语前置后用代词复指。宾语一般是名词,前置后,在动词和宾语间用代词是、之、斯等复指。如,“惟余马首是瞻。” 代词宾语前置,复指代词一般用“之”,如“其我之谓乎!”

4.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条件:有否定词+宾语是代词 如“我未之见也”。先秦文献中后移与前置并存。

·先秦就有而后代变化不大的句法结构: 1.连动式:两个动词连用,中间没有停顿 2.递系式(兼语式):前一动词的宾语又作后一动词的主语 ·汉代以后才产生的句法结构:

1.使成式:及物动词加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表达行为及其结果的语法形式。两个成分间可插入宾语。 “石角勾衣破”

2.处置式:用介词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如“莫把杭州刺史欺”。处置式的产生是语法走向晚上的一种标志。 ·先秦已有,后代不断发展的句式结构:

17

1.能愿式:表示可能及意志的格式。表可能:能、可、得;表意志:欲、愿、敢

2.被动式:为+(施事者)+动词 如:不为酒困

为+施事者+所+动词 如“弊邑为大国所患” 为所+动词 如:为所虏

见+动词+(于+施事者)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施事者+所 如:被张飞所收 于+施事者 ·判断句:“为、乃、即、惟、非”不是系词 先秦时,“是”不是系词,而是复指前面的复杂的主语。由于是位于主语、谓语中间,逐渐产生联系主语的作用,当复指作用淡化,联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加强,指示代词才逐渐变成系词。

系词“是”的主要标志:句末不用“也”字;可被副词修饰,如“定是”;前面可加否定词“不”,代替先秦的非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或、莫)、辅助性代词(者、所)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等。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朕表自称,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可用。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等。女(汝)、尔、若当主语、定语、宾语;而、乃当定语 第三人称代词:其(定语)、之(宾语) 其=名词+之 古汉语人称单复数同形。 第一、二人称+(单人旁+齐)、属、曹 表示复数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以上近指)、彼(远指);夫(远指,用在结构很复杂的宾语前);若(定语)、然、尔(谓语);焉(相当于“于此”,既是指示代词,又有语气词的性质,用于不及物动词后);诸 ·疑问代词:

指人:谁、孰 孰于(凝固格式,用于比较人物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喝(去掉口字旁)、奚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恶、安、焉,多用状语,表示反问 如:恶能治国家? 天下恶乎定?

·无定代词:或:肯定,一般指人,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只用主语

莫:否定,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勿;不

·辅助性代词:者、所

“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者” 具有名词性,指行为主动者 “所+及物动词” 具有名词性,指行为对象

“所+以、为、与、自、由” 表示所用的方式或凭借;表示原因 “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所相当于“所以”,意思是用来躲避风雨的地方

18

·介词:於(于)、以、为。用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

·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而、以、之、则、虽 ·语气词: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其、惟(维、唯) 夫:表示下文要发议论。“故夫、且夫、今夫、若夫”,加强发议论的语气 其: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有推测的意义;用在祈使句中加强祈使语气,有期待、命令意思;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惟(维、唯):用于句首,引出主语、年月、或表示希望;用于判断句,帮助判断;用在叙述句和描写句,加强肯定语气。 句尾语气词:也、矣、哉、乎、与(欤)、邪(耶) 也:表示静态描写的语气词,表示一种确定的语气。 矣:表示动态叙述的语气词,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即、已??矣”,说话人把它当新情况告诉人;表示将然的句子中,把即将发生的事情作为一种新情况告诉人,表示假设或条件的复句。 哉:表达感叹语气;“岂??哉” 乎:表达疑问语气;“岂、宁??乎”

与、邪:作为疑问语气词,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如此,而又不能深信不疑,要对方予以证实。

·句读:古人称句中停顿的标识叫读,句末停顿的标志叫句,合称句读。古人加注解的地方,就是他认为应该断句的地方。

·汉魏晋人给先秦古籍作注解,称传、注;唐宋时,为汉注作注,称疏,又叫正义。宋人把注和疏合称注疏。汉·《诗经》毛亨传、《左传》杜预注、《国语》韦昭注、《吕氏春秋》高诱注、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唐·李善《文选注》、孔颖达《五经正义》注意说明典故来源及有关典章制度的讲解。郭象《庄子注》,侧重阐释义理。

集解、集注、集传:把注解选择地集合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魏·何晏《论语集解》;宋·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 章句:分章析句地注解古书。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古书注解常用术语:??曰(为、谓之)+被释词 被释词+谓+??(所指范围或比喻的事物)

动词/形容词+貌/之貌 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 犹 说明释词与被释词意义不尽相同,只是近似或有联系 之言、之为言 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做注解 读曰、读为 用本义说明假借字

读如、读若 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

如字 表示此字有异读,按此字的本音及意义去读去理解 辞、语辞、语助 说明虚词 不辞 意思为不成话

19

·今人给古书作注原则:充分利用旧注又不迷信旧注;尽量简明准确;以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为第一考虑,不宜采用二说并存兼通的做法。 古书今译标准可参照严复的“信”“达”“雅”的要求。“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通畅明白;“雅”就是要优美典雅

第二节: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亦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居于从属地位,并向民族共同于靠拢。

七大方言: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普通话的基础,亦称“官话”,包括4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 吴方言: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 湘方言:长沙话为代表 赣方言:南昌话为代表

客家方言:广东东部的梅县话为代表

闽方言:闽南方言: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建瓯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州话为代表 ·现代汉语规范化: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音:语言的物质基础。

·一段音流可以分解成若干个音段(节拍群),乃至更小的音段(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音流里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 音节=声母+韵母+声调

·语音四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区别不同音素的最基本特征)

·语音是意义的载体,语音的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22个辅音音标P169

·零声母发音时有一个同部位的半元音。

·四呼:传统音韵学根据有无韵头及韵头的性质给韵母分类: 开口呼:没有韵头,韵腹又不是[i][u][y]的韵母 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 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y]的韵母

·合辙通韵:我们通常把一个韵母分成三截儿:以“亮(liànɡ)”做例, ⒈中间一截儿,是主要元音ɑ,叫做“韵腹”。它是韵母的主要部分。凡是一个汉字,做韵腹的主要元音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