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B及答案和评分标准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07-2008-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B及答案和评分标准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c1df9081c758f5f61f678a

2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以下选项中与这一论断相符合的说法是( C )。 A.物质就是人通过其感官感知到的一切客观存在物 B.客观物质与主观感觉辩证统一,是唯心主义二元论的观点 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物质就是完全在人的感觉、意识之外而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 21.从认识论看,“跟着感觉走”就是( B )。 A.教条主义的表现 B.经验主义的表现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机械唯物论的表现 22.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A )。 A.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资本积累的规律 D.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的规律 2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本性,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 A.社会发展是无规律性与有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C.社会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D.社会发展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B )。 A.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B.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25.关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正确的说法是( D )。 A.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立即发生变化的 B.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总是较高 C.社会意识总是可以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而预见未来 D.社会意识可能促进社会发展进程,也可能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26.关于认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错误的说法是( C )。 A.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不断反复、永无止境的能动反映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坚持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首要的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要求 27.生产关系是人在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其核心和最基本内容是( B )。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28.关于人类的彻底解放,错误的说法是( A )。 A.人类获得彻底解放是人类从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的飞跃 B.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类从自然界和各种盲目的必然性中最终解放出来 C.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类从社会关系中的剥削、压迫、统治中解放出来 D.人类获得彻底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克服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异化的必然趋势 29.在以下论断中,错误的说法是( A )。 A.只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了生产资料,货币就能转化为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第 - 5 - 页 共 10 页

B.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是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唯一方法 30.以下选项都说明了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缺陷,除了( B )。 A.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 B.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的批判 C.不了解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D.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和依靠力量 二、多项选择。请选出第31~35题各题中所有适合题意的选项(至少2项),并将其标号字母填写在本试卷第1页给定的位置。错选或漏选,该题不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31.从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回答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因为它认为( ABCD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意识有相对独立性,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 3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ACDE )。 A.揭示了生产方式运动发展的源泉、辩证过程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性,排除了人的主观意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否定了一切形式的英雄史观 D.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哲学理论依据 E.是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 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BC )。 A.实践是能动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D.实践受理性认识的指导 E.实践在认识中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3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BCDE )。 A.实践是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B.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C.实践具有客观性、目的性和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并决定了社会的物质性 E.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确定的也是不确定的 35.剩余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一块理论基石,具体表现在:剩余价值学说( BD )。 A.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B.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C.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 D.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明确了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E.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指明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道路 第 - 6 - 页 共 10 页

三、材料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1~18,并简明扼要地解答第36~37题。(共38分) 材料1:“牵一发而动全身。”“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物无孤立之理。” 材料2: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材料3:“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材料4:“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材料5:自然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它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材料6:“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永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的过程中”。 材料7: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材料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材料9:中国(社会发展的)惟一的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学人家。 材料10:“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36.⑴试分析说明材料1~10所包含的两种相互对立的世界观。⑵指出材料10的哲学倾向以及从中所能得出的根本哲学结论。(20分)(请务必将答案写在本试卷第1页给定的位置。) 材料1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材料12:“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状态革命化。” 材料1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材料14: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材料15:社会发展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而这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材料1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变革,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与变革,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第 - 7 - 页 共 10 页

材料17:“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业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以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材料18:“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或者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另一方面,“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这是第二性的作用。”例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就成了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准备、思想前导,推动了法国社会的进步。这表明,意识形态“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 37.⑴请说明从材料11~16所能得出的总的哲学结论,⑵请指出材料17~18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8分)(请务必将答案写在本试卷第1页给定的位置。) 四、论述(第38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突出重点、合乎逻辑,切忌无的放矢、条理不清。(22分) 38.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生产的商品售出以货币形式收回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以补偿生产过程消耗的预付资本(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部分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再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实物替换)。如果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在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这就是要求: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的需求,并且,在生产规模和结构上都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否则,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就不能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部类的生产经常处于比例失调状态,甚至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⑴根据以上这段话指出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⑵运用⑴中指出的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说明该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请务必将答案写在本试卷第2页给定的位置。) 第 - 8 -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