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三3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三3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0dab53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a

转录酶,外壳均留在外面,A错误;

B.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瘫痪,但有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患者体内仍可以产生少量抗体,B错误;

C、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母婴进行传播,所以要实施剖腹产和人工哺乳,C错误; D、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是HIV的RNA逆转录形成的DNA控制合成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及其病毒的中文名称,掌握艾滋病的繁殖途径、致病原理及其传播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图甲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条染色体(质)的系列变化过程,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时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 图甲可表示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整的染色体形态变化

C. 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 D. 图乙ab段可表示图甲③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图示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染色质)的系列变化过程。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②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前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后期。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乙:图2表示细胞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片段。

【详解】A、图乙中a时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可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图甲还缺少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丝的过程,不可表示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完整的染色体形态变化,B错误;

C、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从2n

变为n,则n=1,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由于着丝点分裂,减二后期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为2n,后变为n,则n=1,C错误;

D、图甲③过程为着丝点分裂,图乙ab段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表示图甲③过程,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一个成熟T细胞的表面都只带有一种特异性的受体 B. 任何一个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标志就是抗原

C. 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巨噬细胞表面的抗原_MHC复合体的受体 D. 人体内可能存在不同种B细胞识别某一种流感病毒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特异性抗原的受体,A错误;

B、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功能,所以能够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非已”标志一定是抗原,但不一定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的细胞,B错误; C、抗原-MHC复合体能被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C错误;

D、人体内可能存在多种B淋巴细胞识别同一流感病毒的受体,故人体内可能存在不同种B细胞识别某一种流感病毒的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理解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1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性比例变大,则出生率变大

B. “J”型增长曲线中也存在死亡的个体

C. 人为淘汰某种群生殖后期的个体,可提高种群的出生率 D. 年龄结构通常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A、种群性比率变大,则出生率变小,种群密度相应变小,A错误;

B、“J”型曲线存在与理想条件下,但生物的寿命是有限的,故其增长曲线中也存在死亡的个体,B正确; C、通过淘汰某种群生殖后期的个体,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使其成为增长型,但短期内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提高,C错误;

D、年龄结构通常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个神经元可以构成最简单的反射 B.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C. 反射活动的完成不仅依靠神经系统,也需要体液参与 D. 跨步反射是涉及多个神经元的简单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详解】A、两个神经元可以构成最简单的反射弧——膝反射弧,A错误;

B、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B错误;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中有突触,在突触部位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反射活动的完成不仅依靠神经系统,也需要体液如组织液的参与,C正确;

D、跨步反射是出生后才有的,是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D错误。 故选C。

20.a-淀粉酶宜采用吸附法进行固定化,下列关于a-淀粉酶固定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淀粉酶柱制作好需要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进行洗涤,目的是洗去没有吸附的a-淀粉酶 B. 亲和层析洗脱液加入碘_碘化钾溶液后呈红色,表明产物有糊精 C. 淀粉通过反应柱的流速过慢会导致产物变成麦芽糖

D. 酶柱使用完后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反应柱以除去剩余的反应物和产物,放入冰箱中保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漏出,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详解】A、淀粉酶柱制作好需要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进行洗涤,目的是洗去没有吸附的a-淀粉酶,A正确;

B、酶柱中有α-淀粉酶,淀粉溶液经酶柱后的流出液,淀粉被水解成糊精,加入KI-I2溶液后呈红色,故亲和层析洗脱液加入碘_碘化钾溶液后呈红色,表明产物有糊精,B正确; C、控制淀粉溶液以一定流速过柱,目的是使淀粉充分水解成糊精,C错误;

D、酶柱使用完后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反应柱,目的是除去剩余的反应物和产物,放入冰箱中低温保存,D正确。 故选C。

将番茄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21.科学家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