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岳阳楼记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111bbd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69

2、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A、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B、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第3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第4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1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3、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

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1朗读能力

2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仁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对,这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化名人范仲淹的故事。他在少年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随继父到淄川(今淄博),就读于我县长白山澧泉寺,每日只以粟米熬粥为食,待冷凝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一块中午一块,就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功成名就,做到了北宋时期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唱《岳阳楼记》(板书课题,作者,并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学生通读课文。抽查学生个人阅读情况。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正音。

3、师:听读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有气势;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师:哪些地方让你有这种感觉?请找出来。(意在让学生边读边熟悉课文内容) 生读: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

师:这种非常整齐的句子以前在哪篇课文中学习过?叫什么句? 生想,有的小声说,《陋室铭》吧,其他同学肯定。这种句式叫骈句。 师:除此之外,有无其他句式?

生:有,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等。 生:这叫散句。

师:本文句法上特点就是??? 生:骈散结合。

总结:明确了这一句法上特点后,同学们要注意用有铿锵的语气来读出文章宏

大的气势来。(以反复朗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学

生的朗读能力,为背诵课文奠基。)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5、质疑难句,师生解疑。

①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景物的感情,能一样吗?(能没有不同吗也可)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斯是这,去是离开,谗是谗言或说坏话。释文是,登上岳阳楼,就会有被贬京城,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讥刺,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的了。

③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怡是愉快。偕,是一起。心情开阔,精神愉快,各种恩宠和耻辱都统统忘却了。 (以学生自主翻译为主,疑难问题可结合资料或借助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来理解课文内容)

6、学生再熟练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着手背诵全文。 7、再浏览课文,看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教师边说边板书,加黑的字用彩色笔写) (一)主要叙述滕子京被贬后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作记的缘由。

(二)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全景并抒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1、洞庭湖大观。

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板书: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三)议论探究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师:“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何以有这样的胸怀?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翻译这两句话,并举例谈一下你的理解。 生讨论交流。

师:你认为“古仁人”的这种胸襟值不值得称赞?说出理由。 生思考,谈个人看法。(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来说。) 师:两千年前的孟子有句话叫:“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和本文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

生谈。教师小结:后者是前者“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这种民本思想的发展。从而可见,范仲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师:在世风日下,人心浮躁的今天,我们学它的意义何在? 生谈个人看法。

师:纵观古今,你还能举出哪些象范仲淹一样胸怀天下之人? 生议论,回答。(古:屈原,荆轲,岳飞,文天祥;今:鲁迅,朱自清,毛泽东,邓小平等)

师:作者写这种抱负的目的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回读课文最后一段。再理解本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怀。 三、小结:作者运用了哪些的写法? 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②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你还学到了哪些东西?

③积累重点字词句

和部分虚词。 ④探究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四、作业:

同学们通过网络找寻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交流。 附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叙述 一、作记缘由(叙述政绩) 描写 二、写景 洞庭湖大观。

抒情 抒迁客骚人情――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物喜 与下文形成对比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 议论 三、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 ――阔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抱负 写法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2、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3、理解并运用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树立走出自我,胸怀天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积累词语。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