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1200b46a8956bec0975e3d8

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有着共同的回忆和经历,这些是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是他们情感交流的源泉,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因此,社区通过宣传《老年法》,宣传孝敬父母的中华美德和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新的道德观,支持并提供各种帮助,使老年人晚年享受应有的正常生活。

(二)减贫脱困,推动再就业工作顺利发展

1、有利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脱贫致富

目前,XXX区的大龄失业人员压力很大,区劳动部门已计划从“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中分别安排20至30名公益性岗位共约200余人在8个街道办事处专职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于部分身体条件较好、自愿参加居家养老服务的低保人员也可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再就业,既解决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护理员问题,又效缓解全区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压力。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找到了一条岗位需求量大、长期稳定、适合社区灵活就业的上岗方式。通过为老服务重新上岗,增加家庭收入,将帮助城市低收入人群走出贫困,有效减缓城市失业压力。

政府在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也就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养护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异于居家养老服务养护员在一边工作,一边进行智力和技术投资。经济学告诉我们,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在此,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服务津贴不仅成为老人的福利消费项目,而且还成为养老服务的投资性支出,这种双向的投资能够通过乘数效应扩散到养护员家庭群体,对减弱城市贫困、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将事半功倍,并从根本上减低贫困。

2、是一项一举四赢的好事

“零就业”家庭人员和社会低收入群体是社区最具竞争力的服务队伍。选择他们作为护理员,较低的补贴就可吸引护理员上岗,这等于借用了政府低保政策给予的基础补贴,使政府只需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买到他们为社区老人的服务,因为在为社区养老服务中,有很大的份额是由政府来买单的福利性养老,就此来说,政府是赢家。社会低收入群体如“零就业”家庭人员,“40、50”人员

原本就有一份收入,再加上作为护理员获得的服务绩效奖励,从而使得护理员领到的实际收入具有在享受原保障政策之上的叠加效应,两项加起来,就收入不菲,甚至还可以就此脱贫,就此来说,这部分人是赢家。“零就业”家庭人员和“40、50”人员作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他们原本的低保补贴和收入是不记入其中的,因此,相对于付费享受服务的老年人来说,就大大降低了购买服务的成本,支付较低成本享受较高质量的服务,接受服务的老人是赢家。低成本是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生命力所在,选择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充实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将使这个行业获得更大的获利空间,有助于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养老服务行业也是赢家。因此,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是一项一举四赢的好事。此外,政府低补贴的结果不仅直接降低了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成本,而且形成了居家老人公共服务市场的基础价格,从而对整体居家老人服务消费起到了政策引导作用。再者,低保对象多生活在老人所在社区,护理员直接服务成本(不发生交通等直接费用)为零或很低,社区管理难度也不高,更为重要的是,护理员和老人原本就熟悉,容易亲近、亲密,便于情感交流。

(三)、通过优质的养老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利益的驱动,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不同程度地遭到削弱。“互相关照”的比例逐步缩小,“关系一般”或“互不往来”的比例趋于扩大;表面上看多数居民邻里关系相处不错,实际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加之居住环境的改善,邻里交往越来越少,传统的家庭之间的沟通正在消失。为此,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优质服务,改善老年人交往的环境和条件,为老人们创造良好的养老、交谊和服务环境,使老年人身心获得愉悦,从而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了可能。

针对家庭核心化、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应供养的老人不断增加,而赡养他们的子女后代却日益减少;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和照顾相应减少,老年人的活动圈子缩小,交流范围狭窄,精神孤独日趋严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建立公共空间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期望以此弥补单元套房和封闭小区结构对社区关系割裂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老人是家庭中最需要照顾的成员,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不可抗拒的自然衰老,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也会日渐衰退,因而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不得不处于一种必须仰仗其它人来满足自己各方面需要的地位。他们在生活上或者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加上生活观念的差别,使得他们与儿女间难以沟通。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儿女们各自为事业忙碌也很少考虑到老人的困难,老人疼爱子女,又不愿麻烦子女,于是孤独和寂寞成了老年人的共同问题,影响了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由于需要服务的老人们多数行动不便,如果没有社区照应,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仍然被社会割裂在一边,成为不能享受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资源的边缘群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这些老人和大龄下岗女工之间搭起了桥梁,使这些边缘老人在养护员的协助下,重新走入社区,享用公共资源。显然,这对减弱社会排斥、消除人群关系断裂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优质服务和组织青年夫妻、中年夫妻等开展孝心评比活动,文明家庭标兵活动,孝敬父母演讲会活动等来推动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培养人们的“孝心”,还可以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对模范家庭进行各种形式的表彰,宣传他们尊老、敬老、养老的事迹。同时,对社区中发生的虐待老人的不文明行为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调解和制约,谴责虐待老人的各类行为,起到对社区内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形成一个扬善抑恶的社区道德环境,减少老人的孤独和寂寞感,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该项目良好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将唤起社会各界对老人和弱势群体的普遍关心,得到社区各单位的支持。无论是社区养护员的正常工作,社会各界的捐赠资助行为,还是提供服务的义工,都表现出公民、企业和社会各部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共同维护社区发展的良好期望。特别是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已经和养护员及相关社区工作者之间结成了良性的人际相依关系,有的老人与养护员结成了干亲关系(义父母与义女)并且得到了亲子女的支持和认同。这种关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是养护员和老人个性匹配、情感交流和行为磨合形成的结果,它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血亲和姻亲连接,成为建设中国小康社会所应该积极倡导的新型契约性人际关系,对促进社区融合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四)、寓优质的养老服务于对人的教育之中

注重人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老人、对父母的尊敬。没有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养育,人类的繁衍、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止。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人类社会所崇尚的美德。“养亲必敬”,不单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偿,也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传统的孝道精神从根本上说是表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表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程度。孝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熏陶、培养的过程。家庭“孝道”是家庭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因素。

家庭“孝”文明的建设成为衡量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应该承认,我国当前社会中孝道缺失现象严重已经影响到老人获得必要的福利。在我国,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的现象累见不鲜,有的把老人当负担,让老人在这家住几天、到那家住几天,成了居无定所的“游击队员”;有的过分强调自身困难,互相推诿,拒绝为父母提供赡养费;有的自己住在新房或楼房里,让老人住到简陋破屋甚至猪圈里??可见,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在一些年轻人中已经越来越淡薄了。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从客观上分析,既有来自20世纪初开始到70年代历次反封建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孝道的冲击,也有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盛行的重利轻义的社会风气,还有近些年来对西方亲情关系淡漠的盲目“接轨”。从主观上看,有些是因为自身无收入或收入太少,确实无力赡养,有些则纯属孝道缺失,拒绝赡养老人。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传统“孝”的观念受到冲击是必然的,但是一些人片面强调个性独立,主张个性自由,认为年迈的父母是自己发展的绊脚石和包袱,不履行法律规定的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影响了子女对父母行孝。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他们最渴望的是子女在精神上的慰藉。深受大家喜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年轻人:平日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看病住院的关怀,生日的温馨祝福,都会给父母带来安慰和温情。让老年人在有生之年享受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孝道。

我们要大力倡导对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赡养孝心,使两代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平等沟通的新型代际关系,使尊老爱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孝”的示范性教育,从而养成尊老敬老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把尊老敬老作为评定“文明家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