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教育社会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120893210661ed9ad51f316

七、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 (一)唯正向功能论

涂尔干 :功能、目的一体观 帕森斯:功能、期待一体观 (二)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 制约教育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是教育者的素质;

二是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

三是先前所具有的可资利用的物质基础条件; 四是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三)负向功能论

第一,分析的负向功能论

默顿:在承认教育具有正向功能的前提下,同时认为并强调教育还具有负向功能。 第二,批判的负向功能论

伊里奇:学校消亡论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

社会变迁是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间上失去其原来面貌的变动,是一种社会过程。它包括较小的局部变迁或较大是整体变迁;有进步的或倒退的变迁;有进化的或革命的变迁;有暂时的或永久的变迁;也有自发的或有计划的变迁等。

与“社会发展”相比,“社会变迁”的内涵特点: 第一,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 第二,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

第三,既反映社会整体的变化过程,也重视研究社会微观领域的具体变化过程。 二、社会变迁的内容

(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二)社会结构的变迁

包含阶级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的变迁,其中阶层结构变迁是一定社会形态变化的标志,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变迁。

(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四)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五)社会成员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形式 (一)社会渐变

1、是在量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变的过程。 2、在平稳的发展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变迁。 3、变迁中的新旧事物交替时间比较长。 (二)社会剧变(社会革命) 1、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

2、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的易手为标志的。 (三)社会转型(混变)

社会混变指的是社会变迁有关组成部分间关系的一种紊乱状态。 四、社会变迁的动因 1、自然环境变化 2、人口 3、技术革新 4、文化传播

五、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

5

(一)历史循环论

代表人物:索罗金、施本格勒

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呈周期性变化,并在一个范围内循环摆动。强调人类文明的发展、成熟、衰退是循环的过程而不是进化。

(二)社会进化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

认为进化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定律,社会有机体是沿着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进化的过程。 (三)社会均衡论 代表人物:帕森斯

认为社会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协调的系统,社会变迁是有秩序和缓慢的,而且永远朝着均衡的状态运行。 (四)社会冲突论 代表人物:达伦多夫

认为社会变迁的动力是冲突,是一个由社会内在冲突导致的社会权威结构不断更替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的相关性 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关注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二、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强调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 三、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强调了教育对社会反作用的有限性。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 一、现代化界说 (一)现代化的界定

1951年美国《文化变迁》杂志在芝加哥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提出了应该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1958年美国丹尼尔·勒纳发表《传统社会的消逝》提出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二)国家现代化的类型

第一,从现代化起步时间来划分

——早发型现代化和晚发型现代化 第二,从典型国家来划分

——英国型、法国型、德国型

第三,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互动关系来划分

——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 (三)现代化的社会学认识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具体表现为: (1)经济领域的工业化 (2)社会组织领域的城市化 (3)政治领域的民主化 (4)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 现代化理论的几次重心转变:

第一阶段:把现代化理解为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扬弃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现代化理论,倡导综合的发展观。 第三阶段: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形成。 (1)社会平等

(2)区域间和国际平等 (3)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

6

(4)后代人的发展也不应剥夺现代人的生存 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1、剥夺农民,奠定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发展工业,残酷剥削雇佣工人,积累资本 3、剥夺殖民地,控制国际市场 (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1、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与技术; 2、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

3、为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商品市场。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困境 第一,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①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②对出口的依赖 ③对跨国公司的依赖

第二,外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与本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矛盾 (一)传统性与现代性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 (三)公平与效率 (四)主体与权威

四、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17-18世纪:现代教育的开端,打破神学教育的垄断地位。 (二)19世纪-20世纪3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发展中等教育。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现代化开始由欧洲向世界各国推广,并以发展教育,促进国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为特色。

五、我国现代化对教育的需求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教育补救措施 1、公民识字教育

2、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与输送 3、发展高科技,培养高级科技人员 (三)区域教育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 (四)教育投入不足与需求巨大的矛盾 (五)教育社会问题的合理解决 六、我国现代化中的教育困境

(一)教育制度严重滞后于社会变迁 (二)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三)价值观重构和伦理观念淡薄 (四)教育的效益与浪费问题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六)教育的公平问题

七、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的意识 (一)教育改造意识

(二)教育相对独立的发展意识 (三)教育开放意识

(四)教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意识 (五)教育差别发展意识

7

第四章 社会分层、流动与教育

从静态的角度看,任何社会都是由一些相对稳定的阶级或阶层所构成,由于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生活水平不同,从而形成了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参差,这就是社会分层。

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各个阶级、阶层与个人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经常变动的,这种个人在社会结构中发生位置变动的现象,就是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教育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

社会分层就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差别或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如财产的多寡、政治身份的显微、劳动熟练程度、社会声望的大小、文化水准的高低等等标准,对各种类型的社会集团的人们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 二、历史上的分层制度 (一)奴隶制 (二)种姓制 (三)等级制 (四)社会阶级

三、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一)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分层标准:

1、收入:由人们在市场上的机会决定。

2、权力: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以及支配他人的能力。 3、声望:是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 (三)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帕累托认为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阶层,主要取决于人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精英原则上是不能世袭的,在工业化社会里,阶级的稳定性被一种精英循环的社会流动所冲破,稳定性不平等被暂时性不平等所替代。 (四)社会分层理论的当代发展 1、社会阶级划分理论 (1)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2)新韦伯学派 2、职业分层理论

主要分层标准:职业声望 3、消费分层理论

主要分层标准:人的消费偏好 (五)西方社会阶层化的主要论点 社会阶层化的目的 对社会不平等所持的态度 对富人的看法 功能论 促使人们各安其所 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所必要的 有天分和技术,为他人创造机会 冲突论 促进剥削 过度且不断成长,导致社会动荡与变革 运用主导意识并助长个人利益 互动论 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呈现出炫耀性消费和休闲

四、我国对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提出了新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1、组织资源(政治资源) 2、经济资源 3、文化资源

五、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一)受教育的机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