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13873d233d4b14e852468b4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

前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释如石

中华佛学学报 第十五期(2002.07)

页399-425 >2002 中华佛学研究所

台湾 台北

Summary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399 订 提要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现观庄严论》的〈一切相智品〉,有「发心」等十个要义。其中第二要义——「教授」下面,又分出十个细目。第一个细目,是关於修行性质不违世俗与胜义二谛的教授。第二个细目,是关於修行所缘四谛的教授。这两种教授,在《现观庄严论》中只有一句颂文:「修行及诸谛」。本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师子贤《现观庄严论明义释》和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解释「修行及诸谛」这一部分的译注。

《现观庄严论》的印、藏注疏,向来都以调和瑜伽和中观二宗,或「瑜伽行中观派」的宗义来注解《现观庄严论》。然而笔者却发现,在「教授修行」这一细目所赅摄的《大品般若经》文中,明显呈现出「三乘圣者皆能现观法无我」的应成中观思想,而不是「声闻圣者只能证悟人无我,独觉圣者只能证悟粗分法无我」的瑜伽行中观思想。这似乎透露了:弥勒调和瑜伽与中观二宗宗义而写的《现观庄严论》,虽然善巧阐明了蕴含於《大品般若经》中整个成佛道次第的思想体系,而且後来发展出来的瑜伽行中观宗义也很适合用来解释《现观庄严论》;但该派的某些思想,却不见得吻合《大品般若经》本身的经义。关於这个问题,本文也附带作了概略的探讨。

关键词:1.《现观庄严论》 2.《明义释》 3.《金鬘疏》 4.教授修行 5.教授四谛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00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目次】

一、简介《现观庄严论》 二、简介《现观论金鬘疏》 三、《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诸谛」释义 甲一、教授总义(分五) 乙一、听闻者 乙二、听闻之因 乙三、从何处听闻 乙四、教授之性质 乙五、道位 甲二、教授别义(分二) 乙一、衔接前後文 乙二、释义(分二) 丙一、总说教授 丁一、阐明论颂 丁二、疏解《明义释》(分四) 戊一、修行之本质 己一、性质 己二、殊胜 戊二、修行所缘的四谛 己一、四谛总义 庚一、释名 庚二、内含 辛一、事相 壬一、杂染谛 壬二、清净谛 辛二、定义 辛三、性质一异 辛四、确定谛数 辛五、确定次第 己二、四谛别义 庚一、各别的说明 辛一、教授苦谛 辛二、教授集谛 辛三、教授灭谛 辛四、教授道谛 庚二、结义 四、结论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01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一、简介《现观庄严论》

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有一段经文说: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垢,亦不见净。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以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1]

对於唯识宗派而言,这段经文似乎相当重要,因为世亲与无性(Asvabhāva)在《摄大乘论释》中,都根据上段经文来解释《摄大乘论》「十种散动分别」的十种对治。[2] 安慧(Sthiramati,约470~550)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也说:「如是十种分别,依《般若波罗蜜多冻醴帧沸f。」[3] 此外,菩提流支(550左右来华)所传的《金刚仙论》、陈那(Diināga,约480~540)的《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藏译 brgyad-stong don-sdus,《八千颂般若经摄义》)和宝作寂(>ānti-pa,约十一世纪)的《现观庄严论具足清净释》(Dag-ldan)中,也都说到了《般若经》十种「散动分别」的对治。[4]

不过,中观学派并不作此种解释。例如,《西藏大藏经》中题名牙军(mChe-ba’i sde,约八世纪末)所作的《十万、二万五千、一万八千般若广释》(简称《三本般若破妨难释》,Yum gsum gnod ’joms)便不作「十种散动分别对治」的解释。[5]

1. 《大智度论》所释经文,参见《大正藏》册25,页318上。

2. 世亲《摄大乘论释》卷4(《大正藏》册31,页342下~343上);无性《摄大乘论释》卷4(《大正藏》册31,页405中~下)。 3. 《大正藏》册31,页746中。

4. 《金刚仙论》卷1(《大正藏》册25,页798上~下);《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大正藏》册25,页913上)。《具足清净释》中「十种散动分别」对治之说,参见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详见後面译文)。 5. 《金鬘疏》所述(详见後面译文)。

页《彰所知论》传承过程及〈情世界品〉补402 订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另外,汉传为龙树所造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大智度论》,对於上述经文也只以问答方式作随经散说的解释,并没有附予该段经文任何特定的主题。若从这段经文开始算起,一直到《大智度论》第三十六卷结束为止,则所有释论的篇幅约有经文的五倍之多。[6]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大智度论》解释《大品般若经》的方式,是销文释义的、旁徵博引的、辩析的、推衍的;所以单单解释完「序品」就有三十四卷。怪不得太虚会说:「《大智度》宗实相以推辩诸法无不尽,虽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统绪。」[7] 连当代佛学泰斗印顺也发出了「真是读到後面,就忘了前面」的感慨。[8]

西藏所传另一部属於瑜伽行中观派的《大品般若经》释——《般若波罗蜜多要诀现观庄严论》(Abisamayālā╧āra;以下简称《现观论》),同样不对上段经文作「散动分别对治」的解释。更值得留意的是,此论解释《般若经》的风格非常特殊,迥异《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随经散说的、辩析的、推衍的,但《现观论》却是层次分明的、简明扼要的、提纲挈领的。它可以说是整部《大品般若经》经义浓缩精鍊而成的完美结晶,[9] 所谓「以三智境、四加行道、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10] 《大智度论》洋洋洒洒用了五倍篇幅来注解的那段《般若经》文,《现观论》的解释却只有简短的五个字:「修行及诸谛」,[11] 真不愧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要诀」(man-ngag;或译教授)。已故西洋名般若学者 E. Conze 在《般若波罗蜜多文献》一书中也说:

此论精采绝伦,是一部《大品般若经》内容的偈颂体表解,全论共有二七三颂,分为九品,各品长短不一。它概述了《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经文内容,彰显出《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经文大纲的逻辑次序,同时还把传统佛教所架构的道次第,配入经文的每个一章节中,因此处处容见具体可行的成佛之道。[12]

在《现观论》中,「修行及诸谛」一句,位於「一切相智品」下的第二个要义

6. 《大正藏》册25,页318上~756下。

7. 法尊《现观庄严论略释》,太虚〈现观庄严论序〉,台北:佛教书局,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