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生物浙江高考选考一轮复习讲义:第19讲 生物的进化 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0版生物浙江高考选考一轮复习讲义:第19讲 生物的进化 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1b1c33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04

2.(2018·浙江省十二校联考)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红花基因R对白花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白花植株rr占20%,红花植株RR和Rr各占40%,各植株都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则子一代中白花植株占( ) A.4%

B.16%

C.24%

D.36%

解析 根据种群中白花植株rr占20%,红花植株RR和Rr各占40%,则R的基因频1率为40%+40%×2=60%,r的基因频率为1-60%=40%。由于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且各植株都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则子一代中白花植株占40%×40%=16%。 答案 B

3.(2018·温州适应)人类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一个1 000人组成的人群里(男∶女=1∶1,女性患者4人,携带者32人,男性患者58人,则该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A.5%

B.6.2%

C.6.5%

D.9.8%

解析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根据题意可知,红绿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每个女性个体中含有2个相关基因,每个男性个体中含有1个相关基因,所以该人群中1 000个个体共有1 000×1/2+1 000×1/2×2=1 500个基因。其中色盲基因的数量是4×2+32+58=98个,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98÷1 500×100%≈6.5%。 答案 C

1.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已知基因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假设从某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10个) 2×30+60A基因的频率为100×100%=60%

2×10+60

a基因的频率为2×100%=40%

100×

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该基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 2.利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

已知基因型AA或aa的频率,求A或a的频率经常用到开平方的方法。即

A(a)基因频率=AA(aa)基因型的频率(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的伴性遗传除外)

例如,在某一个人群中,经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频率求解如下:由于题中告知隐性性状者为16%,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16%,也就是a、a同时出现的概率为16%,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40%,A基因频率为1-40%=60%。 角度2 结合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关系及实例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4.(2018·名校协作体高三测试)某昆虫种群中,基因型DD、Dd、dd个体的数量相等, D对d完全显性,且D和d对繁殖能力没有直接影响。对其施用一次杀虫剂后,只有少数昆虫存活,但经过一代繁殖后,数量重新恢复,但种群中d基因频率下降。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原种群自由交配并子代均能存活,则后代基因型频率应为:DD=25%,Dd=50%,dd=25%

B.d基因频率下降,说明含有d基因的个体对杀虫剂敏感,因而均被杀死 C.经杀虫剂选择后,尽管后代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但并没有演变成新物种 D.杂合体在增殖过程中,携带的D和d基因扩增并传给自身后代的概率是相同的 答案 B

5.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体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性”病菌 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且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不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B错误;“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但没有产生新的“耐药性”病菌,C错误;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实质是抗生素对细菌选择的结果,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D正确。 答案 D

角度3 围绕进化与物种形成考查生物进化观念

6.下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障碍的三个地区。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B、C地区(t1、t2表示不同的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两个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是同地的物种形成 B.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地理障碍这一条件

C.t1时,B、C两地区的种群在遗传上的差异不可能是遗传漂变造成的 D.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

解析 两个新物种乙、丙的形成方式是异地的物种形成;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除了异地的物种形成,还有同地的物种形成,而同地的物种形成不需要地理障碍这一条件;一个初始种群,因环境隔离因素分隔成两个种群时,可能会发生遗传漂变而导致种群的基因组成差异;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而达到生殖隔离的异地物种形成,这种方式下形成的新物种都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而同地的物种形成可在一次有性生殖中形成,可能不适应环境。 答案 D

7.(2018·牌头中学期末)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且受地域性种植影响较大。研究人员已知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的核基因可以边转录边翻译

B.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的幼苗可获得四倍体青蒿

C.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高度不育,为单倍体 D.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属于同一个物种

解析 真核细胞在细胞核转录,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中进行的,不能边转录边翻译,A错误; 低温能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分离,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倍,形成四倍体植株,B正确;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该个体属于三倍体,C错误;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

后代高度不育,不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 答案 B

1.对物种、物种形成和进化标准的判断技巧

(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2)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3)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2.异地和同地的物种形成比较

异地的物种形成 同地的物种形成 较短时间 所需 经过漫长的时间和许多世代的逐渐时间 演变 一个初始种群,因环境隔离因素分隔成两个种群,由于遗传漂变及自常见 然选择的方向不同等因素,使两个方式 种群的遗传组成出现差异,久而久之遗传差异积累,达到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 多倍体育种形成新物种,或者自然界中,二倍体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的四倍体合子,发育成新的四倍体植物(相对于二倍体亲本,四倍体植物是新物种) 地理障碍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联系 的地理障碍最终形成生殖障碍(如异地物种形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障碍(如同地的物种形成) 课后限时训练

(时间:30分钟 分数:100分)

1.(2018·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从细胞水平看,下列能说明生物具有统一性的是( )

A.人、大猩猩等人猿超科动物的骨骼基本相同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