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案例分析答题技巧(双面打印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公务员遴选案例分析答题技巧(双面打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1c873ee59eef8c75ebfb39b

公务员遴选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我们在多年的考试命题、阅卷及辅导实践中,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发现大多数公选笔试胜出者普遍有这样一种现象:考生能不能入围,一般取决于能不能把主观题答好;但能不能成为第一名或第二名则要看其能不能把客观题答好。由于处级以上干部公选,主观题占到了70%左右的份量,对于整个考试成败影响至关重要,所以这里重点讲一讲主观题的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思考问题“四步曲”。

提醒广大考生,我们在思考问题和回答主观题时一定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步骤去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环环紧扣。四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这是赢得高分的不二法门。因为,一是从辩证法、两点论等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类型的题目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全面透彻地说清楚楚,也符合我们的辩证思维技巧;二是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便于掌握。所以在平时的训练和答题过程中,首先要找准“题眼”,即问题的症结和实质、核心,也就是“考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四步曲”回答,会达到“八九不离十”的效果。在此,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别人都只强调“三步曲”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忽视了“怎么看”的问题,而这正是你区别于别人,能表达出你的理论和政策水平的亮点和关键所在。以题为例:

例如问:现在一些部门和领导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听取汇报多、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抓落实少。你认为其原因何在?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答题思路】 1、(是什么)题目中所反映的这三种现象在我们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的存在,反映了我们部分干部在工作作风、思想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错误的群众观、不正确的政绩观、浮躁的工作观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贻误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百害无一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为什么)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有:第一、执政理念发生严重偏差,没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第二、党性修养严重不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第三、干部考评体系的不科学不合理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提拔任用干部时是上面说了算,群众的话语权十分有限。第四、干部监督、问责不到位也是产生这一原因的关键因素。第五、干部作风漂浮。 3、(怎么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正处在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工作观,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4、(怎么办)解决办法:

第一、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要热衷于“密切联系领导”。

第三、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调研时效,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彻底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四、依法建立健全官员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第五、改革和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评体系,让作风漂浮、不负责任、形式主义的干部提拔重用没机会、工作没舞台,创造一个注重实效、关注民生、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 (二)回答问题重“五性”。

答题时应把握四度:一要有哲学的“高度”;二要有理论的“深度”;三要有结合实际的“紧密度”;四观点和遣词造句要有“亮度”。突出五性:“全面性”、“条理性”、“深刻性”、逻辑性、“创新性”。 (四)材料分析找准“点”。

公选主观题作为可信度好、区分度高、能力考查效果明显的题型,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特点。但很多考生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却往往由于答题方法不当,导致做主观题时出现“下笔千言,跑题万里”的现象,令分数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除没有把握好基础知识外,主要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很强的解题能力。

这里主要对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进行详细阐述。 一、案例分析的内涵

案例分析类试题是根据不同层级的领导对应等级的领导能力要求提出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是让应考者根据给出的案例情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对某一专题进行诊断和剖析,以达到检测应考者的公共管理和领导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道案例分析题可能包含着某个特定范围内的若干个知识和技能鉴定点。案例分析类试题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领导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然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请应考者回答。应考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当前领导和管理中的“要点”“热点”“疑点”“焦点”或者是“难点”。

应考者在回答试题时,应当从现实出发,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明确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找出最优化方案等多个具体的分析步骤,才能最终完成答题。

二、案例分析题的特点。案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或职业技能有直接的联系。(1)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中较难解决的工作问题;(2)领导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3)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今后尽可能避免使其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4)对领导管理活动具有指导、借鉴或引起人们思考,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题的类型。

案例分析题一般分单一案例分析和复合案例分析。下面分别阐述 ①单一案例分析题。一般科级以下干部公选居多。 案例分析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描述评价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不论其成功或失败。这样的试题是要求应考者做“事后诸葛亮”,留给应考者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事后剖析,要求应考者提出具体的分析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以测试应考者对现存问题进行判断和剖析的能力。

②分析决策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考者去分析并提出对策。这类试题能有效地检测应考者对公共管理原理的认知度以及领导决策的能力。

③方案设计型。即通过案例所给出的环境、条件和可供使用的资源,要求应考者运用自身的才智,提出具体的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者实施方案,以检测应考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案例分析题的解答

首先,审阅案例的内容和情节。为了弄清案例发生背景和来龙去脉,可以采用5W2H的方法。即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ich(何物),How(如何做),How much(费用)等一连串的疑问,即从时间、空间、人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多维度、多视角提出问题,然后再认真思考,只有对提问逐一地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真正把握案例实情。在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和隐含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应考者应当实现中高层管理者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进入案例的情节之中,只有这样做,

才能在掌握各种数据的基础上,透过错综复杂的案情,“一进门”就抓住事件的关键,认清事物的本质。 其次,应考者应当根据正确的判断,提出具体的评析意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已经解决问题的事件,应考者应当对事件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即需要对“从事件的发生到问题的解决的全部过程”进行剖析;对“事件解决的途径、所运用的策略、方法、工具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事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在这里,应考者应当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以展示自己专业的能力和水平。

对尚未解决问题的事件,应考者不但要解析事件,指出事件的症结所在,还要针对事件的未来走向和趋势做出必要的推断和预测。要求应考者提出计划或实施方案的试题,应考者应根据题意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要求应考者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的试题,应考者应依据所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详实的对策建议。

最后,阐述自己从本案例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获得了什么样的教益;如何将这些经验、收获和体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最好结合自身所在单位的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撰写案例分析的答卷时,应考者还应当注重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考虑问题思路上的逻辑性和清晰性,文章层次结构的条理性和严谨性,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等。 ②复合案例题。

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中,案例分析是考查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特定题型。近年来,在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公共科目或专业科目笔试中,出现了一种在形式上与案例分析题相似的复合型案例分析题(或叫做复杂的案例分析题)。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和解答方法有别于常见的单一案例分析题,准备参加副厅级级副厅以上公选考试的干部对此应予以关注。

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复合案例又称综合案例,顾名思义,就是这种案例在形式上不止个,而由3--5个300字左右的单案例组成。下面以近年县处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中的个案例题为例,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予以说明。 【案例分析】

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要求沿路 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 “食用菌百里长廊”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逼民致富”。

事例二: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很村民因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该书记曾说:“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

事例三: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 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政绩债”。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

事例四: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 已达 11亿元。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 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

事例五: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 6座雕塑拆掉重建。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

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评析) 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启示)

从上面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可以看出,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特征是在试题类型上,虽然由数个小案例构成,但试卷上仍标示为“案例分析”。在考查目的上,重在考查应考者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解决全局性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内容上,多以领导工作或管理活动中的问题为主。 在设问和解答上,一般不是针对某个单一案例设问,不是要求提出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求把几个单一案例涉及的问题当做某类大的共性问题,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则或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的层面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分值上,由于复合案例分析题的题量和难度较单一案例略大,其分值相应也高,通常在 20分左右。 比如2009年9月湖北厅考笔试两个材料论述题都与上面这个例子类似,都占了25分。

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时,既要借助单一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方法又不能将每个单一案例分析题的答案组合叠加,而应根据命题人拟制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针对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从领导工作和管理活动的宏观层面出发,进行深度解读。因为不需要提出具体的操作性方法,所以复合案例分析题最后形成的答案与单一案例分析题的答案具有显著区别。具体来说,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答案颇似一道较大的论述题,甚至像一篇对策性论文。

如同单一案例分析题一样,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也没有排他的最佳方法,只要应考者所答符合命题意图和考查期望,就是相对较好的答案。根据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考查目的及其答题的客观要求,笔者建议尝试运用以下思路和方法。

首先,把每个材料或事件视为一个单一案例,对其反映的问题予以定性,初步判断它是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中的什么问题。

其次,把各个小案例综合起来看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找出它们反映了领导工作或管理领域中的哪类问题,一般要看是否能与领导职能中的某项职能联系起来,如决策、用人、协调、监督等职能;或是看能否与管理中的某个方面联系起来,如职能、机制、规则、方法、环境等。

再次,联系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结合当前干部工作、政府工作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宏观层面上对该问题的背景、成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不要对每个具体的小案例分别去分析解答。

最后,依据有关理论或法律法规,站在较高的领导层次,联系实际工作,提出怎样才能做好这类工作的设想,或提出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下面是关于上述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简略分析解答。

这组材料反映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都和领导决策有关,说明建立良好的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特别重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非常必要。

结合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依据领导决策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领导的决策机制、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的考评办法,我认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其一,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下,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对干部一些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制造“政绩”,以利升迁。这种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 其二,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干部不按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去做,决策前没有设计三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 其三,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但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定,盲目自信,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致使决策存在先天不足。

其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

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对普通群众采用强制措施。

其五,缺乏决策失误的惩罚机制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对决策者缺乏党纪、政纪乃至法律层面上的处理,只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去填补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把这些损失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

针对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领导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掌握科学决策的理论,都要了解科学决策的机制。

第二,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主要领导要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三,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四,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

第五,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

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

这个复合案例分析题的答案有1500余字,超过了干部考试中一般作文要求的写作字数,相当于干部考试中申论的最后论证部分,或策论的多半文字,足见做好复合案例分析题之不易。在实际考试中,囿于时间限制、思维差异、专业局限、经验多寡、基础强弱,多数应考者分析不到这个程度,答不这么全面,写不了这么多,表达上做不到如此专业,可以不必强求这样的答案。但通过上面的介绍,准备参加较高层级公选的应考者,至少应该了解复合案例分析试题需要这样做,尽量这样做。应试者要认知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揣摩复合案例分析题的回答方法,纠正对复合案例分析题的认识误区,提高解答复合案例分析题的技巧,增强信心,从而在公选考试中胜出。 三)提出对策“八方面”。

申论或者策论是考试的重点,今年湖北的厅考就把它作为单独考试的内容放下在下午用户150分钟的时间作答,占笔试成绩的50%比例。而其他地方的考试,申论至少也在总分的30%以上,可见其重要性。如何作答关系整个考试的成败。申论考试一般分策论、政论和公文写作三个种类,而以策论考得最多。下面,就以策论为例,讲讲写策论的一点建议和技巧。 1、策论文章结构安排。

一是标题。一般我们考申论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命试标题;一种是自命试标题。当提示中要求我们自命文章题目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自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来立题,标题的形式有以下三种:(1)直接表明主题;(2)指明内容范围;(3)由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或者判断句组成。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比较稳妥,能够简洁明了地把文章主题点明,给阅卷老师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 二是正文。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提出主要问题。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至关重要。我们要运用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千万不要说空话说套话。例如: “近年来,助学贷款成为了贫困学生顺利走进大学校园的一剂‘救急药,许多贫苦学生在助学贷款的帮助下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正当人们对‘助学贷款’赞不绝口,大声叫好之时,助学贷款却出人意料地亮起了红牌——叫停了。一时间,贫困学生如履薄冰,陷入了无边的彷徨当中。许多学生又面临了失学、辍学的危机,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这一部分一般在资料中会有所提示,可以从资料中找出要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切忌长篇大论。把原因、影响交代完毕之后,我们要用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来进行过渡。例如: “量体裁衣,对症下葯。因此,要改善助学贷款我们应该要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来进行。”

第三部分,引入你所要提出的措施。这一部分是文中的的重点部分。我们在提出对策的时候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运用“首先,其次,再次”等的表达方式效果会更好。在提出对策的时候最好采用总—分的写法,开头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再展开叙述。这样就能给评卷老师一种一目了然,水到渠成的感觉。 例如:“首先,改善助学贷款,学生是关键。 其次,改善助学贷款,学校重任在肩。 再次,改善助学贷款,政府责任如山。

最后,改善助学贷款,银行也应该有所表示。”

另外,我们在提出对策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思路。如果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只涉及到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如机关、企业、团体等),那我们通常从“观念、体制、管理、法制、服务等”几个方面考虑,提出相应措施。如果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那我们通常采取从各方面着手去进行改善(如个人、团体、政府、相关机构)。

最后一部分,要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同样非常重要。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名言或成语,语言要简洁,中心要明确,讲究辩证法,照应开头。例如:“有付出就要收获。只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群力群策,齐力改善助学贷款,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助学贷款一定会重新‘粉墨登场’,贫困大学生们头上笼罩的愁云也会随着烟消云散,我们期待着,期待着助学贷款的改善,期待着贷款危机的解除---”

提醒广大考友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评卷老师批改一张试卷用三十秒左右的时间,所以他们很难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仔细看完。一般就是看一下开头,浏览一下中间,再看一下结尾。因此,开头和结尾我们要多用点功夫,中间要体现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明了我们的思路。看到我们的文字优势,阅完我们的文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采用的方法包括:1、因果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2、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3、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4、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5、SWOT分析:优势,劣势(政府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政府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这是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

一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一个组织中的领袖和权威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领袖和权威对事件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政府中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此事解决的速度。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欠风暴”就是最好的社会例证。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任何时候,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某重大社会问题,领导重视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思想是源头”,解决问题不但需要领导重视,更加需要组织中所有人对该问题提高认识,密切关注。具体措施举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把??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

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增强??的意识;倡导??的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俗话说,“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竿子都是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记者通常被称为“无冕之王”,正是由于媒体和舆论蕴含了无穷力量。媒体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孙志刚事件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就不会有我国救助制度的彻底改革;如果非典发生时,没有《南方周末》关于钟南山院士坦承非典真相的报道,非典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加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共同关注》栏目对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可能就没有今年这么浓烈的关注贫困大学生、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氛围。因此,要想使某个社会问题尽快的被解决,迅速的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除了依靠媒体,依靠各种形式的宣传之外,可能别无他法。党和政府历来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力求牢牢地把握大众媒体和宣传工具的主动权。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媒体传播面广、迅速及时、强大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宗旨、方针,通过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以便于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从而有利于迅速推动工作。具体措施举例。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舆论关注;实行典型示范;社会示范;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是教育培训、提高素质。人是各类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各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的成功与否。要想有效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就必须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素质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必由之路。具体措施举例: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素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等等。 四是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好的规则和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能够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能够为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提供保障;制度还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因此,依靠制度和规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规则的确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具体措施举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惩罚制度;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五是组织协调、形成机制。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税务、城管、市政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文明办网工作则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门的齐抓共管。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为什么要形成机制呢?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所谓有章可循,机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例如,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意愿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所谓万众之法,机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例如监督机制,它既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也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具体措施举例: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六是增加投入、依靠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相反,资源的有限性,物质条件的不足都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对于环境治理、节约能源等一些具体的、不可抗拒的技术性问题来说,依靠技术层面的具体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具体措施举例: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七是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无法可依,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往往在执行过程出现走形的情况,往往是“一个重点班倒下了,千百个‘特长班’、‘实验班’站起来”。因此,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称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必备措施。具体措施举例: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监督(舆论监督) ;领导(上级)监管;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加大整顿力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八是总结反思、借鉴经验。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自何处?无外乎来自自身或者外部。来自自身就是靠平时的积累、靠总结反思,正所谓人不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具体措施举例:总结??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四)掌握语言的技巧。

“表达能力”是公选考试的一项考核和评分的要求。而考生在表达时往往出现层次混乱、说理不清、言不及意、用语不当等毛病。这就要在语言上掌握技巧,要突出做到: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所谓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即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首先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答题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这是共性,也就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所要论证的实际问题是个性,也就是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要把二者相结合。否则离开个性谈共性,再好的理论也是空洞的;离开共性谈个性,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没有说服力。

其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分析论证是必要的,但要增强说服力,还必须从实践上加以说明。如考试中的材料式论述题一般是应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型试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不要只答理论或只复述材料,以免形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

再次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要正确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联系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要巧妙、准确地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事理交融,论点、论据、论证有机统一。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切忌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切忌将材料中提供的实际内容抛在一边,一味的罗列观点,或一味重复材料,不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使观念与材料油水不分离。

2、要有时代气息,反映现实问题。材料式论述题的材料,全部是国际国内生活的重点热点问题,在使用语言时一定要从国际国内大事、生活周围的小事出发,使语言能符合时代要求,准确反映现实问题。

3、准确用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提法的严谨性、政治术语的准确性,克服随心所欲、东拉西扯的答题方式。要尽量使用政治学科术语,语言表达要准确、通畅、流畅。如回答报考职位的动因时可以运用“三个情结、四个优势”等句式来作答,注意真诚、可信、简练以及引用数据的准确性。

四、保持良好心态确保公选胜利

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确保公选取得胜利的前提。关于这一点,这既有大量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

考生越到临考越要尽量保持好的状态,简单说来,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首先是身体准备,一定要保证最基本的睡眠时间,注意饮食卫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