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套复习资料(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苏教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套复习资料(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2508bd408a1284ac850439f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7.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作用。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9.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答: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表现在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2.“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

3.本文的主旨句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句话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4.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5.“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涵义是: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13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1.这段重点写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是: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是可谓善学者矣。这样评价的依据是:1、流辈甚称其贤;2、辞甚畅达;3、言和而色夷;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3.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5.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6.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7.现代中学生应该这样读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8.读完此文后,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专题:叶——诗歌赏析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印证俗语“(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其美学道理是(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人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其含义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2.“芳心”的意思(既指海棠的心,又指儿辈的心。一语双关)。

3.这首诗表面上是对海棠而言,其实是寄予儿辈(要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4.诗中“闹”字用得极妙,说说妙在何处吗?(“闹”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桃李在春天争妍斗艳的娇媚场景,含蓄地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厌恶。)

5.后人说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它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有什么教育意义? 着重体现在后句,赞美海棠的美丽及品格,借以劝慰儿辈要谦逊,不要哗众取宠。 6.诗中着重写的是“未开海棠”,为什么还要写“新绿重重”呢? 衬托海棠的色彩鲜艳。正所谓“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7.“小蕾深藏数点红”中的“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8.“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一怎样的哲理启示?

14

运用反衬或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的、难以持久的。或: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题红叶 【唐】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诗中的叶的形状、色彩、荣枯等等,都抹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题诗的叶是通红的,说出作者在红叶中所赋予的感情?

叶色是通红的,叶片上寄了宫女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色彩和内容和谐一致。

2.“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含蓄表达题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中宫女为什么要把诗题在红叶上? 宫女因睹急水,想尽日闲深宫处境而生悲情的,想借对随波而去的红叶的祷祝,表现对深宫幽闭的愤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3.“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两句,运笔委婉含蓄。它妙在何处?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两句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一切尽在不言中。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诗的前半首(抒情),直接抒发诗人(久客思归)的感情。

2.诗的后半首(写景),诗人写眼前的“高风晚”“黄叶飞”的作用:既用来衬托旅思乡愁,也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或: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和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下产生的“悲”和“念”的心情。) 3.诗中“山山黄叶飞”勾起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处境描写了一幅深秋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画面,反映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4.比较:王勃的另外一首《羁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也抒写了羁旅之思。和《山中》相比区别在于:①季节不同,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②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不同,一首是“落花飞”,一首是“黄叶飞”。

5.乡思历来是文人写不尽的情景,《山中》抒发此情感的句子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15

6.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山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说明。(诗中的“高风晚”、“黄叶飞”是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悲”与“念”的复杂心情,抒发了作者寓寄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诗家清景在新春”中的“清”字能否改成“早”?为什么?

不能,既指早春景色的清新可喜,也暗指这美景刚显露,尚未引起别人注意,所以清幽。 2.“清景”一词很值得玩味,其“清”字的含义是什么?

“清”不仅写出早春之景本身清新可喜,也指新景刚刚显露出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3.诗中哪一地方最能体现春天的早?

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 4.“绿柳才黄半未匀”中的“才”、“半”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人仿佛看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不但突出“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

5.“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从反面着笔,用了反衬手法。请作具体赏析。

用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新”,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鲜明的对照,更加表现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6.写早春美景的句子是: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7.“出门俱是看花人”,每用来形容:赏花季节,一路上要去赏花的人多。 8.诗题《城东早春》,诗中是如何扣题描写的?

用“才”“半”暗点“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9.这首诗中的哪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新春”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绿柳才黄半未匀”。早春时,柳叶新萌,颜色呈嫩黄色。“才”“半”暗示现在正是“新春(早)”时节。诗人抓住“柳芽”初吐的颜色和柳芽刚爬上柳树枝头,正处在“半未匀”的境界,使人仿佛只能依稀见到柳枝上刚露出的几许嫩黄柳芽。这不仅突出“新春”特点,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形象。若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写“新春”,但只是事实的陈述,无法如作者笔下的“新春”景象一样逼真,如在眼前。

10.诗人写这首诗是对“诗家”说的,如果用它来指导写作,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写作时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