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中学2015届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春晖中学2015届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27ceb07f5335a8102d220b0

8、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航,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回答11-14题。

1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对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而动物的反映则是机械的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1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回答15-17题。

33

15、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来源于工程师头脑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物质决定意识

16、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7、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回答18-19题。 18、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回答20-22题。

20、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1、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回答23-24题。 23、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4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4、“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25、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①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②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③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④可以在人间找到它的原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27、“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28、“挑战世界极限,雪域筑路,笑谈今生何为天堑:饮马长江源头,高原奋战,托起明天青藏通途。”这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们青春无悔的誓言。这一誓言说明 A、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战胜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也是可以改变的 D、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然而这种无意识并不类似于洛克所说的‘白板’,事实上,主体的心灵上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它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认识能力,他具有遗传得到的心理本能结构,并用它来同化客体的信息。”阅读材料,回答29-30题。 29、上述论断说明

A、人脑天生就具有意识 B、意识的内容来自于人脑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0、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35

A、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B、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C、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性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答案卡: 1-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20 21-30 二、主观题。

31.辨析题: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8分)

32.(10分)材料一: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l953年制定第一部选举法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3.26%。考虑到我国当时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具体情况,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l0万人选代表1人。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各级人大选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要求,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1)请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5分)

(2)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唯物论启示?(5分)

36

33.2010年10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探月卫星“嫦娥二号”准确入轨,成功飞天。“嫦娥二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10月6日“嫦娥二号”卫星490N发动机关机,圆满完成了她的第一次近月制动。10月8号、9号顺利完成第二次、第三次近月制动,最终进入距月球1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有人认为,人们能让“嫦娥二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说明意识能突破规律的制约。请你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对这种观点予以评析。(11分)

3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古代诗人王昌龄笔下冷艳绝美的青海湖,由于盲目开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面萎缩、风沙侵蚀、草地退化、渔业资源枯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青海省不得不斥巨资实行“人退湖进”治理方略,生态逐渐好转:2003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开始施行;2008年,青海省正式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近16亿元。

从人类认识的角度,说明青海湖的变迁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8分)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