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作业(1-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微观经济学作业(1-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27d041d6bd97f192279e97e

为减轻国民收入波动,促进国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相将对方的研究对象当作自己研究的假定前提。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经济学。第二,由于总量分析必须建立在个量分析基础之上,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答:经济人假定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和最终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满足或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经济主体在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时,都能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他们精于计算,理性从事,不会犯任何错误。故经济人假定常常被叫做理性人假定。

(3)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能够极大地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其效果比个人直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效果还要好。

“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选择,以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欲望的科学。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从本质上来说,根源于个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无限的欲望。如果人们都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就不复存在,进而也就没有经济学了。

4.答:学习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了解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生活中,你可能对这一事情惊奇不已:在没有任何人指挥与计划的情况下,各地的人们在市场上竟能够轻易地买到每天所需要的各种东西。学习经济学可以使我们理解现实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比其他经济体制在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方面更有效率,并弄懂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汇率变动、失业率上升和政府对经济为什么要干预以及为什么这样干预等很多重大经济问题,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头脑的选民,投出理性的政治选票。

(2)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增加自己的效用

人在一生中,无论是学习、工作、休闲与娱乐,还是进行政治选举和其他活动,时刻要做出选择(是否考大学、是否好好学习、是否考研究生、是否考公务员、是否结婚、是否要孩子、是否储蓄、是否增加劳动时间等等)。经济学本质上是有关如何正确选择的科学。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3)经济学除了有用以外,它本身是一门充满魅力的科学

经济学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博大精深。它运用数学和统计工具,借鉴历史经验,经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对各种经济现象和其他社会问题做出理性的解释与预测。被萨缪尔森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越学经济学,人们的兴趣常常会越加浓厚。

(4)经济学理论是应用经济学等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

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研究领域都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经济学理论甚至被引入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用于研究人的各种决策行为。学好“经济学”,对于更好地学习各种应用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5.答: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集中决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或社会资源在宪法意义上归全体公民所有,实际由政府代表全体公民行使资源的所有权,所有的企业归政府所有。因此,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基本经济问题,由政府通过编制庞杂的指令性计划决定。国有企业是政府编制的指令性计划的实施者,本质上是政府机构的延伸,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的决策主体。这种经济体制由于存在计划不完善与缺少激励机制等两方面的弊病,资源的配置效率很低。

为了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各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必须相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社会供求信息十分庞杂且瞬息万变,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人们不可能及时地制定出正确的能够将各种市场供求都衔接好的计划。由于计划本身的缺陷,企业按计划来生产,必然导致市场上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同时长期并存的弊病。计划经济体制更严重的弊病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领导和企业职工的收入是固定的,不与企业完成计划的情况好坏挂钩。因此,即使计划当局能够及时地制定出科学的生产计划,也

无法保证人们有足够的积极性来完成计划。由于计划常常不符合现实情况,企业可以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不能完成计划任务进行辩护。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必然缺乏效率。

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分散决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主要由私人占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基本经济问题,主要由私人部门自己决定。相对于社会总体生产规模来说,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生产决策,使得各种产品的供求持续相等,即各种市场持续出清。另外,由于企业归个人所有,为了最大化私人利润,企业主一定会努力经营企业。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避免计划体制下存在的计划不完善与缺少激励机制等两大弊端,其资源的配置效率必然大大地高于计划经济体制。

6.答:在萨缪尔森看来,人们在研究经济事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犯后此谬误、不能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和合成谬误等三种错误。

如果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这样的逻辑思维错误叫后此谬误。实际上,前后发生的两种事情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例如,在美国,一些人观察到,在商业周期扩张之前夕与扩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工资和价格上升的现象。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这些人主张采用提高工资和价格的方法来治疗大萧条。然而这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政策建议。一方面在萧条时期,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厂商既不会提高产品价格,也不会提高工资。另一方面,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提高也不可能推动经济复苏。因为它们会相互抵消,使得实际总需求保持不变,从而就业率与产量不变。

有时,人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不能保持其他相关条件不变。例如,土豆的需求量受其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如肉、蛋等食物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和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土豆的需求量与其价格负相关。但在其他因素也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土豆的需求量不一定与价格负相关。如果在土豆价格上升的同时,一方面,肉、蛋、大米和白面等相对高档的食物的价格也相应上升;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收入大大减少。那么,土豆的市场需求量不仅不会减少,而且会增加。如果一些人由此得出土豆是

吉芬商品,其需求量与价格正相关的结论,显然是犯了不能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这个思维错误。

有些人认为,既然整体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那么有利于个体或局部的事情,也一定有利于整体。这种思维所犯的错误,被称为合成谬误。总体不等于局部的机械的加总,因此,有利于局部的事情不一定有利于总体。例如,在一个国家中,一位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货币,他的境况肯定会改善。但如果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境况不仅得不到改善,甚至将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