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黄婷婷-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识别与防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毕业论文范文-黄婷婷-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识别与防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2d56b34f111f18583d05a6a

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识别与防范 ——以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引 言

目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务报表舞弊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舞弊行为的存在既危害了市场经济秩序又危害了企业自身的诚信度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失真的会计信息已成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国民的一大毒瘤。以广大投资者为例,财务报表的舞弊行为会误导投资者,造成投资者巨大的经济损失;从经济市场角度出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会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增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误导国家对目前经济形式的判断。因此财务报表舞弊所产生的动因以及影响更应受到高度的关注。

ST达尔曼(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00788)成为中国第一个因无法披露定期报告而遭退市的上市公司。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达尔曼极尽造假之能事,此外,达尔曼的系统性财务舞弊,具有很强隐蔽性和欺骗性,从股市和银行骗取资金高达30多亿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通过对达尔曼公司报表舞弊的案例分析,逐步分析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和成因,总结案例和企业相关经验,以此提出优化财务报告体系的决策性建议和意见。

一、达尔曼公司会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00788)于1993年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主要从事珠宝、玉器的加工和销售。西安翠宝首饰集团公司一直是达尔曼第一大股东,翠宝集团名为集体企业,实际上完全由许宗林(达尔曼公司董事长)一手控制。

1996年12月,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于1998年、2001年两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资金共计7.17亿元。从公司报表数据看,1997~2003年间,达尔曼销售收入合计18亿元,净利润合计4.12亿元,资产总额比上市时增长5倍,达到22亿元,净资产增长4倍,达到12亿元。在2003年之前,公司各项财务数据均衡增长,具有较强迷惑性。2003年,公司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主营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3.16亿元下降到2.14亿元,亏损达1.4亿元,每股收益为-0.49元,同时公司的重大违规担保事项浮出水面,涉及人民币3.45亿元,美元133.5万元;还有重大质押事项,涉及人民币5.18亿元[1]。

2004年5月10日,达尔曼变更为“ST达尔曼”,同时证监会对公司涉嫌虚假陈述行为立案调查。截至2004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锐减为13亿元,净资产-3.46亿元,半年亏损高达14亿元,不仅抵消了上市以来大部分业绩,而且濒临退市破产。此后,达尔曼股价一路狂跌,2004年12月30日跌破一元面值,2005年3月25日,达尔曼被终止上市。

1

2005年5月17日,证监会公布了对达尔曼及相关人员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指控达尔曼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通过虚签建设施工合同和设备采购合同,虚假付款,虚增工程设备价款等方式虚增在建工程,重大信息(主要涉及公司对外担保、重大资产的抵押和质押、重大诉讼等事项)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同时,证监会还处罚了担任达尔曼审计工作的三名注册会计师,理由是注册会计师在对货币资金,存货项目的审计过程中,未能充分勤勉尽责,未能揭示4.27亿元大额定期存单质押情况和未能识别1.06亿元虚假钻石毛坯。

调查表明,达尔曼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时间里都是靠造假过日子的,这场造假圈钱骗局的“导演”就是公司原董事长许宗林[1]。经查明,1996-2004年期间,许宗林等人以支付货款,虚构工程项目和对外投资等多种手段,将十几亿元的上市公司资金腾挪转移,其中有将近6亿元的资金被转移至国外隐藏。监守自盗了大量公司资产后,许宗林携妻儿等移民加拿大,到达2004年初公司显现败落时,许以出国探亲和治病的借口出国到加拿大,从此一去不回。

(二)达尔曼公司会计报表舞弊手段分析

达尔曼虚假陈述,欺诈发行、银行骗贷、转移资金等行为是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财务舞弊和证券违法行为,上市的八年里,达尔曼不断变换造假手法,持续地编造公司经营业绩和生产记录。

1、达尔曼造假手段一:利用关联交易,虚增销售收入

达尔曼所有的采购、生产、销售基本上都是在一种虚拟的状态下进行的。每年,公司都会制定一些所谓的经营计划,然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一些核心人员根据指标,按照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制作虚假的原料入库单、生产进度报表和销售合同等,为了做得天衣无缝,对相关销售发票、增值税发票的税款也照章缴纳,还因此被评为当地的先进纳税户。

公司在不同年度虚构销售和业绩的具体手法也不断变化:1997-2000年度主要通过与大股东翠宝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虚构业绩,2000年仅向翠宝集团的关联销售就占到了当年销售总额的42.4%。2001年,由于关联交易受阻,公司开始向其他公司借用账户,通过自有资金的转入转出,假作租金或其他收入及相关费用,虚构经营业绩。2002-2003年,公司开始利用自行设立的大批“壳公司”进行自我交易,达到虚增业绩的目的。年报显示,这两年公司前五名销售商大多是来自深圳的新增交易客户,而且基本都采用赊销挂账的方式,使得达尔曼的赊销比例由2000年的24%上升到2003年的55%。经查明,这些公司均是许宗林设立的壳公司,通过这种手法两年共虚构销售收入4.06%亿元,占这两年全部收入的70%以上,虚增利润1.52%亿元[2]。

2、达尔曼造假手段二: “其他业务利润”数额巨大

“达尔曼”属于珠宝行业,号称“中国珠宝第一股”。199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1063.38万元没有完成计划,主营利润仅为4,284.05万元,而其他利润却高达2,969.61万元。1997-2001年,达尔曼的其他业务收入一直在2000-3000万元之间徘徊,直到2001

2

年,达尔曼将生态农业、化工产品、旅游度假都列入了主营业务,但当年其他业务利润仍然高达2,209.94万元。直到2002年,也就是达尔曼造假开始败露的一年,公司其他业务利润突然降到44.29万元,如此巨大的落差足以说明达尔曼在其他业务利润中做足了手脚。

3、达尔曼造假手段三:虚假采购,虚增存货

虚假采购,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公司虚构业绩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达到转移资金的目的.达尔曼虚假采购主要是通过关联公司和形式上无关联的壳公司来实现的,从年报可以看出,公司对大股东翠宝集团的原材料采购在1997-2001年呈现出递增趋势,至2001年占到了全年购货额的26%,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期末存货增加了8641万元。增幅达到86.15%。从2001年公司开始披露的应付账款前五名的供货商名单可以看出,公司的采购过于集中,而且呈加剧状态,到2003年,前五位供货商的应付账款占到全部应付账款的91%。

4、达尔曼造假手段四:虚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

为了伪造公司盈利假象,公司销售收入大大高于销售成本与费用,对这部分差额,除了虚构往来外,公司大量采用虚增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伪造对外投资等手法来转出资金,使公司造假现金得以循环使用。此外,还通过这种手段掩盖公司资金真实流向,将上市公司资金转匿到个人账户,占为已有。据统计,从上市以来达尔曼共有大约15个主要投资项目,支出总额约10.6亿元。然而无论是1997年的扩建珠宝首饰加工生产线项目,还是2003年的珠宝一条街项目,大多都被许宗林用来作为转移资金的手段。2002年年报中的在建工程附表显示,公司有很多已开工两年以上的项目以进口设备未到或未安装为借口挂账,而2003年年报的审计意见中更是点明珠宝一条街等许多项目在投入巨额资金后未出见到实物形态,而公司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指挥达尔曼2003年年虚增在建工程约2.16亿元。

5、达尔曼造假手段五:伪造与公司业绩相关的资金流

为了使公司虚构业绩看起来更真实,达尔曼配合虚构业务,伪造相应的资金流,从形式上看,公司的购销业务都有资金流转轨迹和银行单据。为此,达尔曼设立大量壳公司,并能过大量融资来支持造假所需资金。在虚假业绩支撑下,达尔曼得以在1998、2001年两次配股融资。同时,达尔曼利用上市公司信用,为壳公司贷款提供担保,再通过支出成本的方式将部分转出,伪造与业绩相关的资金收付款痕迹。

二、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行为动因分析

(一)“会计报表舞弊”的定义

会计报表舞弊即是对企业会计财务报表的包装和化妆,编造假报表,通过失实财务报表欺骗使用者,骗取资本市场的认可,试图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使之达到预计目的,是财务舞弊的一部分[2]。

(二)达尔曼公司会计报表舞弊动因分析

3

1、考核经营业绩的需要

以达尔曼为例,1996年公司总资产43,006.79万元,其中流动资产30,664.05万元,现金25,158.15万元;总负债6,848.71万元,全部为流动负债。报表的舞弊使得达尔曼看起来流动资金非常充裕,偿债能力非常强,而且正准备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或金融投资,但公司的这些数据很可能只是一种伪造的假象。以现金指标为例,达尔曼伪造了与经营业务相对应的现金流,并通过“壳公司”大量融资,使得达尔曼的现金流量充足,对报表使用者造成误导。

2、发行股票的需要

在首次发行股票的情况下,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此外,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与盈利能力有关。为了多募集资金,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企业在设计股改方案时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及舞弊。

在后续发行情况下,要符合配股条件,企业最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10%以上。因此,10%的配股已成为上市公司的“生命线”。 达尔曼上市后,股价最高炒到50多元,每股收益曾经高达0.91元。靠的就是造假。证券分析师分析其年报后认为,公司上市8年,至少90%以上的收入是假的。在虚假业绩支撑下,达尔曼得以在1998、2001年两次配股融资。

3、高管人员私吞企业利益

达尔曼企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高管人员为了私吞企业利益,把筹集到的钱私自卷走,从头到尾虚报了连续几年的利润数据,从各个会计事项中寻找契机做假,在关联企业中制造交易假象,这些手段都是在“圈钱”的利益驱使下形成的。企业往往会粉饰公司的获利能力表示公司盈利和偿债能力强,隐瞒亏损,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会计信息虚假从而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

4、获取融资途径

达尔曼2003年前三季报告里显示公司盈利情况良好,在第三季度报告中显示总资产2,390,136,952.82元,股东权益1,373,867,335.71元,比上年同期均有小幅增长;但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同比都有大幅度下降,前三季度净利润仅有22,938,888.53元,还比不上2002年前三季度的2/3。令人疑惑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竟然高达162,266,977.32元,远远超过去年全年数值;新筹集到的借款也高达289,800,000。而事实证明,2003年达尔曼亏损达到-139,815,298.74元,简直是一落千丈。这不仅说明前三个季度赢利的报告存在假账,更说明以前赢利状况良好的报告也存在假账,或者发生了巨额资产流失。可见,面临融资的压力,企业不得不采取对报表粉饰来加强银行、财报信息使用者的信用度来获取资金的短缺。如果一个企业认为可以在一项新的投资项目中获利来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那么一个营运情况较差的企业会企图粉饰报表,美化公司现在的运营能力,来获取资金以达到改善企业现状的目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