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 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二 课案4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学案) 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30abbca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6

[思维呈现]

1.标题中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情感多为 。

答案:伤心

2.第一、二句交代感情来源:“故人”和我于阳春三月,在黄鹤楼告别,他要去扬州了。 3.第三、四句直接将景色与情感融合在一起,利用 等寄托情感的词语,写出景色带给人的伤感,传达对朋友远去的 。

答案:“孤”“远”“空”“惟见” 留恋 [整合答案]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接着再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手法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并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借此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感。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意愿,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常描写的景物有:菊、竹、梅、柳、蝉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 13 -

虞世南

垂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垂: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请品味上面诗歌的表达技巧。 [思维呈现]

1.先看标题,为事物名称。这是多数 诗的表征。 答案:托物言志

2.次看内容:第一、二句写蝉的生活习性和鸣叫特点。饮的是清露,这有别于其他动物,显示出蝉的 ;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来,响亮悦耳。第三、四句则专门写蝉的声音传得很远,但不是借助外物来传的。

答案:高洁 [整合答案]

托物言志。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 14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意义内涵的比较辨析把握。作答此题,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的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其次要抓住题干中的“赞扬”和“批评”的内涵。最后要明白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谈论。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三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怀古诗中用得较多。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①,陇上羊归塞草烟②。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③剑是丁年。 茂陵④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苏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去国久。胡天:指匈奴。②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高地。③冠:古男子二十岁加冠典。④茂陵:意谓苏武回国时,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赏。

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思维呈现]

1.不能忽略的标题:苏武庙。唐朝诗人写 时期人的庙,势必有所指。 答案:西汉

2.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 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因而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成了时代的需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 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答案:凭吊古人 坚持民族气节 [整合答案]

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答出任两点即可。若是总说“把苏武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动态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也可)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 15 -

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汤舜民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锦帆”句: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维扬的今昔有何不同?作者借此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结合“维扬怀古”可以判定这是一首怀古的曲子。回答本题,先找出古今对比的景象,再体会情感。

答案: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

描写角度 (一)感官角度

感官角度是指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来写的诗作。多数诗歌中会出现多种感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

- 16 -